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也渐渐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54亿,预计到205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也就是说,每3个人当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
养老问题已越来越紧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当你老了,如何有个体面的晚年,成为越来越多人开始考虑的问题。
近日,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长期护理险试点扩围。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险究竟是什么险?今后我们养老能靠它吗?
从定义看,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个体由于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在家中或疗养院治病医疗由专人陪护所产生的费用进行支付的保险。
一般而言,老年人基本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退,很多老年人在穿衣、吃饭、洗澡、如厕等方面的基本生活中需要照料。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已超过4000万,而这一数字还在增长。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家里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后,多数家庭人手立刻变得紧缺、经济压力增大、工作受到影响。而由于长期护理保障不足,不少老年人在需要护理时选择长期住院,消耗了大量医疗资源,也加重了家庭负担。
可以说,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不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而长期护理保险正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制度安排。社会的需求使得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险应运而生。
我国的长期护理险于2016年开始试点,全国15个城市和两个重点省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所需费用。经过四年试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阵容进一步扩大。
根据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今年新增了北京市石景山区、天津市、山西省晋城市等14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除了扩大试点范围,《意见》还提出了新的目标。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运行机制,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缺失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来自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到2019年6月底,15个试点城市和2个重点联系省的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8854万人,享受待遇人数42.6万人,年人均基金支付9200多元。
据央视财经,在此前的试点城市中,上海的陈阿婆就已经用上了长期护理保险。根据政策,经申请通过评估认定的老人,根据失能程度等级不同,每周可获得3到7小时的服务。
陈阿婆今年89岁,患有帕金森症,生活不能自理。护理员都会到家里为她提供一小时的专业医疗照护服务,费用65元/小时,自己只需掏6.5元,其余90%由长护险基金支付。2019年,上海已有近50万失能老人享受这样的长期护理保险。
另外,长期护理险的费用来自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单位补充医保资金、个人缴费及财政补助等渠道。其中,个人缴费不低于筹资总额的30%,个人缴费可从职工个人医保账户代扣,也就是说大家不需要另外进行交费。
“老吾老及人之老“,老年人的医疗和看护是人民健康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保障的方式将老年人的看护纳入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长期护理保险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制度安排,既有现实意义,也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