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你合群了,你就消失了。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为了合群而扎堆,把自己融入人流,成为这个芸芸众生的千百分之一。这些人丢掉了自己的初衷,徒留一身狼狈在人海浮沉。是啊,这样也许能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却永远无法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们的耳朵总是能听到来自各个方向的声音,不管在什么年龄段,都无法概莫能外。而今天为大家解读的《局外人》,就是讲述了一个“另类”的故事。
《局外人》是阿贝尔·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经典的代表作品。
对于这位作家,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加缪是法国作家,哲学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加缪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单亲妈妈带着一个孩子的生活自然很艰辛,加缪的童年时期过得十分艰辛。在乡村小学上课的日子里,加缪得到了老师的赏识,也在这位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助学金考试,成功完成了自己的大学课程。
工作后,加缪出版了自己的随笔集《反与正》,第一次展现出思想的锋芒。在这部随笔集里,他展现了人类在被异化的世界中的巨大孤独感,人对自身的罪恶和威胁死亡该做出的选择等等。这也奠定了加缪的创作风格,而《局外人》正是他名声大噪的第一枪。
天赋异禀的加缪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年仅44岁的他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迄今为止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加缪的文学作品和哲学随笔中,“荒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签。对此,加缪曾这样解释:这个世界是不合理的,这是人们可以明确说出的表述。但是,荒诞是这一不合理性与人的心灵深处所呼唤的对理性的强烈要求的对立。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费解,我们翻译一下,加缪认为的“荒诞”其实是一种反叛,也是对这个世界的抗争,而他在这样的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的作品对后期的荒诞派喜剧和小说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别看加缪是一个哲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并不枯涩。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来展现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笔简洁明快,笔调优雅,风格朴实。
而《局外人》这部小说讲述的就是一个名字叫莫尔索的普通男人,对一切的事物表达了“淡漠”的态度。母亲去世没多久,他就跟女友恩爱约会。无意中接受了朋友的邀约,却意外陷入了杀人案。进监狱后,审讯和辩护通过他的“冷漠”,加深了他的罪行,最后将他处死。
加缪讲述这个故事时,在情节和细节上无处不“荒诞”,哪怕如此,我们也能从莫尔索的身上读到一种另类的生命态度。
01冷漠的背后,是他人无法触及的真情实感
小说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妈妈死了,有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这就是莫尔索的第一句出场白,看到这里时似乎有些让人气愤。
这是个怎么样的儿子,居然连至亲的去世都不知道?
更荒诞的是,莫尔索只请了两天的假期,一天用来守灵,一天用来安葬,敷衍的态度不言而喻。
面对亲情十分“淡漠”的莫尔索,在爱情里也是个彻彻底底的渣男。
母亲去世后没多久,莫尔索就和女朋友玛丽观看爱情喜剧电影,两人情到浓时,玛丽问他,是否爱她,而莫尔索是这样回答的:这无关紧要,如果真要说那大概是不爱。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有些匪夷所思,莫尔索是如何淡漠到如此?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小说中,加缪用了大量被人忽视的细节,展现了莫尔索对母亲深深的爱。
因为收入不高,莫尔索把母亲送进了养老院,希望给自己腾出来一些时间和空间,早点赚钱把母亲接回来。
母亲离去之后,莫尔索更孤独了,他时常一个人在阳台看过往的行人,独自思念母亲。
莫尔索不愿意在别人的面前表现自己的悲伤,但并不代表他没有感情。
面对女友的质问,莫尔索不愿意像别人一样,带着些“讨好”和“奉承”得告诉她:我爱你。
莫尔索从未给玛丽什么承诺,但是当玛丽提出要结婚时,他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比起他人,莫尔索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感,他比谁都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也遇到过很多被这样错误解读的人们:
当他们在葬礼上平静到没有眼泪时,别人会说,你好冷漠啊,你都不会难过吗;
当他们在工作中碌碌无为时,别人会说,你好没追求啊,你工作为什么不努力;
当他们在生活中频频摇头时,别人会说,你好扫兴啊,你为什么不配合大家;
社会中总有一群这样不合群的人,他们努力地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却总是被别人的目光解读。
莫尔索就是这样的一个局外人,他看透了社会的规则,也明白人类生存的道理,他用一种“荒诞”的表述形式展现了一种反抗。
当我们没有真正走进一个人的内心,我们就永远无法解读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02智者的选择,内心有一杆平衡的称,支撑着局内和局外
在友情上,莫尔索勉强算合格,只不过这个朋友确实不怎么样。
但这也不奇怪,莫尔索的人设就注定了他不会特地去寻找“情投意合”的朋友。
莫尔索这个朋友就是隔壁邻居雷蒙,雷蒙这个人就好比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他俩能够结下这段莫名其妙的友谊并非是因为臭气相投,而是莫尔索的“无所谓”。
雷蒙单方面和莫尔索称兄道弟,那么他就成为了莫尔索的真兄弟。
这一天,莫尔索应邀去海边度假,偶遇了雷蒙的死对头,双方狠狠地打了一架。
而在这个时候,莫尔索安抚雷蒙,希望他不要冲动杀人。
后来莫尔索独自在海滩边散步,又遇上了兄弟的“死对头”,在预感自己要被袭击的情况下,他率先开枪打死了对方。
这一枪,将莫尔索送入了地狱。
在法庭上,对于这场自卫的解释,莫尔索坦诚这一切都是环境的干扰:太阳酷烈,让我头脑昏沉。
但是就是这个真实的莫尔索,让法官们感受不到任何的诚意,甚至没有看到一丝的忏悔。
莫尔索荒诞的理由不足以构成杀人动机,但法官却以“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这一行为,口诛笔伐,将人们的视角投掷到莫尔索本人的冷漠上。
检察官指控莫尔索麻木不仁,没有人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杀人犯。
在这里我们似乎很奇怪,生死关头,为什么莫尔索还是选择沉默?都这个时候了,他还在装什么?
加缪在这里描写的莫尔索就是这样一个“荒诞”的人,他不愿意和自己讨厌的人多废话,这是他的行事准则。
最终,莫尔索被判处了死刑。
在行刑前的关押时间里,他多次拒绝接见神父,拒绝皈依上帝。
他清楚地明白既然犯了罪自然要付出代价,但别人无权多要求他更多东西,因为那是他的人生。
莫尔索就像是一个怪胎,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加缪定义的莫尔索是一个“局外人”,这个局究竟是什么?
也许是这个世界的规则,或者是这个世界的人群,亦或者是世人眼里约束自己的条条框框。
莫尔索过于拧巴,这才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
当我们选择英雄主义的时候,就注定了要为情怀所牺牲。
这并非是一个最优解,我们需要的是同这个世界和解,取到中间的阈值,能够让我们面对自己的内心,也能够让我们扛得起他人的诋毁。
03活出自我,才是摆脱“局”最好的选择
莫尔索这位悲壮的勇士,到死也没有向世情低头。
这个时候我们不禁去想,难道我们必须低头才能活下去吗?
加缪创作莫尔索这位理想主义者,并非是为了让我们学习他的决绝,亦或是选择百分百的退让。
相反的,他是借此告诉我们:那些特地独行的人,才是这个世界的宝藏。
许多人读到莫尔索,就像是读到了自己,曾经的观点不被人认同,思想不被人理解,情绪无法释放,我们都像是一只孤独前行的动物。
但我们往往忽视了社会的容纳性,它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闭塞。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坚冰正在慢慢消融,多元的价值体系正在逐步构建,以前不被人理解的小众爱好和文化都在带着他们的独特色彩到来。
这个社会始终在一点一点进步,而它的进步,就是这些“局外人”走进了局内,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改变了世俗的看法。
对于个体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莫尔索。
我们有自己的成长,阅历,认知体系,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才会让这个世界更加精彩。
对于我们而言,寻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是摆脱“局面”约束的最有效途径。
将死之时,莫尔索曾说:
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盐的气味,使得我的两鬓感到清凉。这沉睡的夏夜的奇妙安静,像潮水一般浸透我的全身。
没有一个人比默尔索更懂得生活,也没有一个人比他对生命更加珍视。
面对死亡,他十分坦然,因为他活出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还有着铺天盖地的孤独,请一定要读《局外人》,在这本书中,将会找到人生的答案。
希望读到这里的你,都能坚持活出自己的想要的模样。#加缪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