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剪为笔,纸上生花
——探访茌平非遗文化,感悟匠人传承魅力
中国剪纸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以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场景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为了深入学习剪纸文化,进一步助力非遗剪纸传承,剪影诗画,纸韵传承”实践队的队员于1月27日来到聊城市茌平县,探访家乡的非遗文化,感受匠人的传承魅力。
首先,实践队员来到茌平区博物馆。实践队员了解到茌平区博物馆位于山东省茌平县,旨在通过不同的展区和展示内容,反映茌平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地方的发展历程。该博物馆共分为四大展区,分别是:文化之窗,城市变迁,民俗之旅,历史探源。队员了解到,该博物馆采用螺旋式上升的路线,使参观更加流畅,更好地向公众展示茌平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实践队员来到茌平剪纸展览馆,即博物馆三楼。三楼林立着各种各样的茌平剪纸,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作为对联,有的裁成衣服,有的做成窗花,有的则被砌成屏风。实践对员了解到茌平剪纸作品,如马蹄烧饼,十二生肖,凤冠霞帔,门神,脱贫攻坚,运河文化等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其中我最喜爱的作品是凤冠霞帔。据介绍,该作品耗费了两位非遗继承人十多天的时间,用剪刀一点一点剪出来的。各个剪纸作品都精细巧妙,来之不易。通过剪纸这一艺术形式映射出民间风俗以及城市历史发展变化。茌平民间剪纸艺术起源于民俗和传说,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它出自于民间,是剪纸艺人们自画、自剪,把朴实的情感、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倾注于剪纸艺术品之中。民间剪纸用手工剪制,以阴剪为主,阳剪为辅,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优美逼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欣赏完茌平剪纸之后,实践队员来到博物馆二楼,更真切地去了解茌平的历史及其发展变化。结合着剪纸文化的匠心独运,使对茌平这一地区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实践对员了解到,茌平剪纸具有线条豪放、形式朴素、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各种各样的花鸟人物,形象传神,栩栩如生。在内容上反映喜庆、吉祥、如意、忠孝之题材较多。逢年过节,多剪“白莲红鱼”,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新婚嫁娶,则用“鸳鸯戏水”,祝愿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的是记忆,是故事,更是文化的传承。剪纸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任重道远!剪纸在岁月的长河中经久不息,呈现着浓浓的中国味儿。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剪纸文化,领悟了匠人的传承魅力。作为当代新青年,我们要向剪纸文化传承人致敬,传播剪纸传承的历史故事,尽自己的力量,将这份坚守精神延续下去。
撰稿人:徐佳琪
队伍名称:“剪影诗画,纸韵传承”队
指导老师:刘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