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亭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我们党和政府义无反顾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成千上万中华儿女长眠在朝鲜的国土上,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烈士是其中一员。
毛岸英是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事业而牺牲的
1950年6月底,美军武装介入朝鲜内战,入侵台湾海峡。很快,战火又燃烧到我国鸭绿江边。户破堂危,唇亡齿寒。同年10月,共和国领袖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他在母亲杨开慧牺牲后,幼年流浪、蹲过监狱、生活颠沛流离,后到苏联学习军事,参加苏联卫国战争。回国后,延安当过农民、参与土改,任过工厂的党总支副书记。于是,毛泽东把主动请缨的毛岸英也送上前线经受血与火的考验,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文翻译和机要,成为彭德怀麾下的第一名志愿军战士。毛岸英不负众望,短短一个月,协助彭德怀司令员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志愿军总部的好评。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第一战役结束,第二战役刚刚发起之际,11月25日,毛岸英与另一位参谋高瑞欣因被敌飞机投掷的燃烧弹击中,壮烈牺牲。
毛泽东是什么时候得知毛岸英牺牲讯息的呢?
曾任毛泽东秘书的叶子龙回忆: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给毛泽东发来电报,除了报告战事以外,重点提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电报极简短。……我把电报交给周恩来,……周恩来看了电报,他坐在办公桌前,左手扶在前额,半晌才站起身,他低声对我说:“让我考虑考虑,先放一放再报告主席。”总理阅后,在电报上批“刘(少奇)、朱(德):因主席这两天身体不好,故未给他看。”1951年1月2日,周恩来交代我把志司电报送毛泽东,周恩来说:“不要瞒了,总瞒着也不是办法,报告主席吧。”我手拿两封电报走进毛主席的办公室,他正在沙发上看报纸。我小声叫了一声“主席”,然后把电报交给他。毛泽东将那份简短的电报看了足足三四分钟,他的头埋得很深。当他抬起头时,我看到他没有流泪,没有任何表情,但他的脸色非常难看。他向我摆了摆手,说:“唉!战争嘛,总会有伤亡。”
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其日记记载:岸英死讯,今天已不能不告诉李得胜(毛泽东的代名——引者注)了!在他见了程颂云(程潜——引者注)之后,即将此消息告诉他。长叹了一声之后,他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能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
《毛泽东年谱》(1949-1976)这样记述:1951年1月2日,毛泽东阅周恩来给他和江青的信以及送阅的彭德怀1950年11月25日给中央军委的电报后,得知毛岸英已在朝鲜牺牲。周恩来信中说:“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它许多战场立些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当时,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了,不必说了。”
是年2月21日,毛泽东在北京玉泉山听取彭德怀汇报朝鲜战场情况。在彭德怀报告毛岸英牺牲经过并作检讨后,毛泽东一时沉默无语,少顷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并叮嘱说:现在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各种飞机约一千多架,你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司令部的安全。
1954年的一天,同学周世钊与毛泽东见面时,也谈到抗美援朝、毛岸英烈士的阵亡。周小心地问:“是不是和彭德怀没尽到责任有关?如果你不派毛岸英同志到朝鲜战场上,我看他是不会牺牲的。”毛泽东想了想说:“不能这样说。岸英的牺牲,责任完全在美帝国主义身上。岸英是为保卫中国人民、朝鲜人民的利益,为保卫我们祖国安全而出国作战的,他是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事业而牺牲的。彭总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不能去责怪他。当时我得到岸英在朝鲜战场上不幸牺牲的消息后,我的内心是很难过的,因为我喜欢岸英这个孩子。”
可以看出,尽管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做了工作,但这迟来的噩耗对毛泽东依然不啻沉重一击。毛泽东在岸英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寄托着厚望,但毛泽东没有把岸英看成只属于他自己的,而是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他应当报效祖国。他的牺牲是光荣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954年12月底,解放军总干部部致电志愿军总部提出将毛岸英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按说,运回国内安葬无可厚非,黄继光、孙占元等抗美援朝著名战斗英雄,以及牺牲的志愿军师级以上干部遗体不少运回沈阳,安葬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样做并无特殊。但是,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得知毛岸英烈士遗体拟运回国内安葬的方案后,当即建议中央和主席还是安葬朝鲜更好,这样既有利于教育本国人民,又有利于中朝友谊。对彭总的提议,周恩来、刘少奇均表示赞成。这一想法也恰恰与毛泽东不谋而合。毛泽东不仅同意,并以两句诗答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有一个可以追溯的插曲: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走出韶山冲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学堂读书。临行前,他给父亲留下一首诗,全文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自幼喜读中国文学历史,已近成年的他熟稔志士先贤“青山是处可埋骨”“男儿要当死于边野,让马革裹尸还葬”故事,或许正是这种志存高远的气派感染了青年毛泽东,进而升腾起大丈夫一心向学志在四方的决心。少年时,毛泽东在与父亲的抗争中赢得了胜利,父亲终于同意其到外乡读书,临别毛泽东书以诗词以表心志;没想到,人届中年,因毛岸英的牺牲,毛泽东再次吟唱抒怀。
可以这样设想,当自己的儿子、一名志愿军战士血洒疆场,白发人送黑发人时,毛泽东触景生情,发出了如此的感慨。年轻时抒发的是走出封闭的韶山冲,去闯天下,立志干番事业。不干出番事业决不回头,充满豪情向上,表达的是决心和战胜困难的信心。40年后,当岸英牺牲,毛泽东再次吟诵类似的诗句,其寄予的情感,是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一是对儿子的壮举感到自豪,吟唱诗句张扬的是一种冲天的爱国气概;第二,没想到,这句诗表达的意境竟在岸英身上体现,从爱子身上隐约看到了自己年轻时代志在四方的影子;第三,爱子作为烈士,牺牲他乡、安葬他乡又有何不可呢。
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会见苏联大使尤金,与之交谈时,再次谈到毛岸英之死。毛泽东的态度很明确:“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我的儿子毛岸英死在朝鲜了,有人说把他的尸体运回来。我说,不必,死哪埋哪吧。”
“马革裹尸、青山埋骨”“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一种何等的壮美啊。
此外,毛泽东还用这样的诗句教育过我国援越抗法顾问团的同志。1952年,中国援越抗法顾问团总顾问罗贵波回京向毛泽东述职。罗贵波在汇报大多数顾问能安心在越南工作,但少数人希望提前回国时,毛泽东听罢,沉吟片刻,遂谈起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并牺牲在中国的事迹,末了吟出一句诗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泽东还对这句诗作了解释。
另据毛岸青、邵华回忆,1959年刘思齐、毛岸青、邵华她们再一次提出“迎牺牲的岸英哥哥回家”的请求,毛泽东又一次轻吟这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很多志愿军烈士埋在朝鲜吗?!”没有同意。
单独将毛岸英烈士运回祖国安葬,不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人的风格。毛岸英和众多志愿军烈士一样长眠在朝鲜国土上,他们与青山同在,成为中朝人民友谊的象征。
绵绵不绝、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思
作为父亲,对于毛岸英的牺牲,毛泽东的缅怀又是深沉的,他把深深的怀念思念埋藏在心里。
1951年元旦之际,北京下了一场大雪。为了排解转移悲恸情绪,他在4日专门给女儿李讷写信:“你病了,我很念你。你好好养病,早日好了,大家欢喜。下大雪了,你看见吗?”6日,他再次提笔写道:“你是不是好一些?爸爸很想你。不要烦躁,耐心将病养好。”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或许是国是的忙碌、战争的严酷、战事的紧张,更切实的是把痛苦埋在内心,独自承受担当。对于亲人,毛泽东把岸英牺牲的消息“封锁”了3年。1952年3月11日,当开慧的哥哥杨开智来信询问岸英、岸青兄弟情况时,毛泽东复信掩饰道:“岸英、岸青都到别地工作去了,他们给我来信亦少。”当再也瞒不住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后,毛泽东又作为慈父千方百计做思齐等人的工作,抚慰精神创伤。
1959年,毛泽东同意刘思齐、韶华等到朝鲜祭扫烈士。同时,他又约法三章:一经费不能让朝鲜出,二不要打扰朝方,住大使馆,三消息不许见报。待刘思齐、韶华扫墓归来,又专门听取孩子们的汇报,了解整个扫墓的过程,对烈士陵园的布局,甚至台阶、平台、匾额、志愿军塑像、岸英墓和其他志愿军烈士墓的情况都问得仔仔细细。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政治家的毛泽东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反复咀嚼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他先后两次书写上述24字,赠给刘思齐。庾信作赋着重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之痛和故国故乡之思,情真意切,血泪迸溢。毛泽东酷爱此赋,虽是中晚年的感叹,但正如学者分析的,枯树所受的摧残,“百围冰碎,千寻瓦裂”,实际上象征着中华民族遭受百年来的种种苦难,反复吟诵书写寄托着毛泽东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切,蕴含着对爱子岸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与古人的精神对话中,毛泽东一方面对作者作品独特艺术风格很为欣赏,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排遣挥之不去的思念忧伤和家国深情。草木枯荣,痛心彻肺,天地悠悠,真爱永恒。
1990年,在毛泽东去世14年后,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小柜子,里面装的竟是毛泽东亲手珍藏的毛岸英的几件衣物,有衬衫、袜子、毛巾和一顶军帽。毛泽东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不上心,可他却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的这些衣物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悄悄地珍藏了20多年。这期间,他曾多次搬家,但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有发现过这些衣物。从毛岸英牺牲到毛泽东逝世,20多年,毛泽东是在怎样的悲痛和寂寞中把儿子的这些衣物珍藏在身边的? 时空真真地记录了一位领袖的伤与悲,一位父亲的爱和痛。
今天,祖国强大了,人民实现了全面小康,但祖国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牺牲的烈士。让我们记住这样的历史一幕:在朝鲜平安道桧仓郡志愿军陵园安葬着一位普普通通的烈士,墓碑上面镌刻着:
毛岸英同志之墓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长子,1950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的一代。
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