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安徽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2022-08-30 08:43  浏览:448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本报记者 闫 洁 苏天真

“叮铃铃……”7月6日21时,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居家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呼叫平台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工作人员接通电话的同时,电脑屏幕上自动弹出了来电信息:“袁某,82周岁,居住地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特困人员,患有心脏萎缩……”原来是当晚袁爷爷觉得身体很不舒服,赶紧拨通服务中心的电话求助。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迅速赶到老人家中,袁爷爷得到及时救助。

近年来,安徽民政系统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各类救助,编密织牢保障网,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夯实精准救助确保“兜住底”

“多亏了好政策,大大减轻了家里的负担。村里还给发了4000元‘救急难’救助金,生活困难得到缓解。”家住五河县小溪镇赵庄村的张站钢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

张站钢一家四口,妻子、女儿、儿子均患尿毒症多年。虽然四人都被及时纳入低保等救助,但家庭日常用药及康复支出仍然较大,生活全靠张站钢务工所得维持。今年,受疫情影响,张站钢外出务工受限,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镇民政办了解情况后,按规定为他家申请了临时救助等多项帮扶政策。村委会也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他有了稳定收入。现在,张站钢家的生活逐步稳定。

近年来,安徽民政系统扎实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在政策保障方面,修订完善低保、临时救助操作规程及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等制度。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进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至乡镇(街道)。目前,全省共有95个县(市、区)、1210个乡镇(街道)实现审批确认权下放。此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推进“物质+服务”救助方式;完善购买特困人员住院护理险等社会救助工作。

各地社会救助改革也亮点纷呈。六安市民政局建立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等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政府投入、集体经济支持、社会捐赠等方式,化解群众急难问题;规范互助社资金的筹集运行机制,优化工作流程,赋予村(社区)自主权,提高救助效率。目前,六安市的做法已在全省推广,全省共成立“救急难”互助社3832个,筹集资金4555.22万元,实施救助6509人次,发放救助资金798.86万元。

强化主动作为确保“兜准底”

来安县新安镇东门社区居民周名国于今年上半年因重病住院治疗,个人支出医疗费数万元。正当他犯愁时,温暖“不期而至”:镇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帮他申办了4000余元临时救助和9000余元医疗救助。

今年6月,相关工作人员在县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中查看到周名国因病支出过大的预警信息后,及时反馈给镇民政科。社会救助协理员立即携带相关申请材料到周名国家中,在完成家庭经济状况和刚性支出等核查后,现场为其办理了临时救助事项,对医疗救助等事项则通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信息系统转至县医保局,按程序办结。

安徽民政借助社区网格化和社会救助信息化两张网,精准救助遇困群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群众心中。为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安徽民政着力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和数据库。目前,省级平台软件开发已完成,与江淮大数据平台成功对接,正在汇聚各相关部门信息数据。各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按计划全力推进。今年,省民政厅实现了与省级26家商业银行数据共享,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更加精准高效。截至6月底,安徽共发放低保金57.3亿元、特困供养金16.8亿元、临时救助金1.14亿元。

完善救助格局确保“兜好底”

今年78岁,家住合肥市蜀山区高刘街道的康家友老人有两儿两女,小儿子因智力残疾被纳入特困供养。但街道在帮助康家友申请低保时,发现老人的收入超过了低保标准,不符合条件。一时间,老人情绪十分激动。为了做好解释工作,街道、社区通过困难党员慰问、节日慰问等方式给康家友送去温暖,并引导社工经常走访,陪老人聊天,帮老人与外地孙儿视频连线,渐渐化解了老人心中的疙瘩。

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安徽民政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推动“党建+社会救助”工作,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和“情满江淮 共享小康”社会救助品牌创建活动,不断筑牢民生底线。铜陵市引入与我同行爱心协会等社会组织,为急难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服务,让救助更有温度。合肥市包河区包公街道与安徽乐邦慈善基金会自2017年就携手建立“救急难”专项基金,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根据救助对象的特点开展危机介入、精神关怀、邻里支持、社区参与等服务,使社会救助服务向专业化发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安徽民政还充分发挥急难救助制度效能,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完善救助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切实筑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保障网。

发布人:b729****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