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被一个造句颠覆认知了!
一词多义的造句,是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材里通常遇到的问题。
昨天的测视题里,遇到了结实这个词语。
孩子写到了一个句子,是这样的:
弟弟的想象力很结实,非说这世界上有奥特曼的存在。
一时间,被这个句子惊呆了。
~
以我的认知,竟然无法判断这个句子的对与错。
在注解里,身体结实,东西解释,这里的想象力结实是个什么鬼?
我去问老师,老师肯定了这个句子的正确,还说特别有味道,是一种通感修辞。
我的世界,在这一瞬间,有些倾斜,这个社会变化太快,孩子的思维也有一种跟不上的感觉了!
~~
第一次知道通感修辞是在朱自清的文章里,那种对荷叶的描写,老师讲解是一种通感修辞。
在此后的很多年,这个修辞手法再也无人提及。
没料到,时隔许多年后,在这里又被提出来。
毕竟小学阶段,很多知识是不被提及的。
~~
想象力结实。
我反复念叨这个句子,要在教室里说说这个句子的优秀吗?
说了,这一群孩子会记得吗?说了,对于他们会有影响吗?
答案我不知道,但我还没有在班级里说。
可我知道一点,在最初看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就是感觉,它是对的,甚至可以是优秀的。
优秀的就应该被扩大宣传啊!
~~
美国作家艾利斯·马蒂森,在她的《写作课》中说过:想象力,比蛛网还结实。
这是头条网友提供的一个例证,原来,想象力结实,已经是有人写过的句子。
这个人我知道,可这本书我没读过。
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脸红了,去给网友致谢,说是在网上百度出来的。
再一次羞惭不已。
~~
这一周来,一直在为这个句子羞愧着。
找到了朱自清听到月光的句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岭上奏着的名曲。
找到了宗璞看到紫藤萝香气的句子:
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读着这样的句子,似乎对通感有了更为熟悉的感觉。
~~
通感这个描写方法,是钱钟书提出来的,还为此写了一本书叫做《通感》。
但在教科书上,却是七年级课本上才出来的讲解知识点。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在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具体又是什么呢?
~~
就是说,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
它关联着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
自认为语文的功底还是比较强的,自认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是这个环境当中最优秀的。
可没料到,被学生的一次作业打脸了。
学生用他们朴素的认知,给我上了沉重的一课。
也让我由衷地认识到,语文学科方面的很多东西,真的是中小学不分家,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都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