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十四五”
残疾人事业这五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残联系统牢记初心使命,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奋力谱写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新篇章。中国残联新媒体推出《巡礼“十四五”•残疾人事业这五年》专题报道,展示各地各领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内蒙古:“十四五”步履铿锵 助残路温暖同行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残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残疾人民生保障和服务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23年,中国残联印发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支持内蒙古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15项措施支持内蒙古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自治区残联切实将支持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推动着内蒙古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
01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和加强党对残疾人工作的全面领导,抓好机关党建工作,强化政治机关建设。扎实开展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一体推进为基层减负和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体推进学、查、改,坚持靶向发力,铲除作风顽瘴痼疾。扎实开展党支部考核评比综合评价、星级化亮晒比和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两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项学习教育专题学习、专题讲座、读书班、主题党日和研讨交流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贯彻铸牢主线落实到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和党支部“三会一课”学习教育为载体,在党员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学习教育和交流研讨。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铸牢主题党日、专题讲座、打造“石榴花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等系列活动,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包联社区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及志愿服务工作,在五四、七一、国庆节等重点节点,组织开展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系列活动,做好年度残健融合职工运动会和庆国庆文艺汇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阵地,每半年协助会党组开展一次意识形态工作调度和分析研判。
0 2
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织密残疾人社会保障网
社会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覆盖率为100%,实现应纳尽纳。帮助残疾人按规定加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64万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保障范围,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为全区41万59周岁以下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并将残疾军人、伤残人民警察、因公伤残人员、伤残预备役人员(民兵民工)列入保障范围,扩大了保险覆盖率。
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逐步完善。“十四五”期间,通过实施“阳光家园计划”,累计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32234人次。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办法(试行)》(内残联发〔2023〕51号),完成88家托养服务等级评定审核工作,并按照评审结果拨付等级评定补贴(床位补贴)303.84万元,进一步规范了残疾人托养机构的运营和管理。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100名重度一、二级肢体残疾人开展了示范性寄宿制托养服务,在锡林郭勒盟为400名残疾人提供帮办代办关爱服务。
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不断加强。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印发《关于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的通知》,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由原100元/人/月提高到125元/人/月。全区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申报审核63864人,2021年至2024年残保金逐年明显递增。
0 3
提升就业服务效能,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不仅是残疾人获得经济独立的重要途径,更是其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桥梁。内蒙古残联始终将促进残疾人就业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政策保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多元就业渠道,“十四五”以来,全区新增残疾人就业44730人,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内政办发〔2022〕68号),将每年新增8000名残疾人就业纳入自治区政府民生实事清单,三年累计新增就业残疾人28741人,完成新增残疾人就业任务的120%。对全区51122名残疾人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完成十四五培训总任务(5万人)的102.24%。每年举办全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创意赛现场赛,促进残疾人就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历届残疾人朋友设计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创意赛吉祥物优秀作品
残疾人就业服务得到有效保障。各级人社部门和残联组织将每年1月确定为“就业援助月”,将就业困难残疾人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共走访残疾人登记失业人员家庭13840户,登记失业的残疾人11401名,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384次,帮助登记失业残疾人实现就业2090人。配备专兼职残疾人就业辅导员3556人。召开残疾人大学生专场招聘会157场,对2125名残疾大学新生开展“一人一策”服务,服务率达到100%,累计就业1112名。对1803家残疾人自主创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指导和扶持。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和雇主培训192场。
残疾人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协调烟草部门放宽残疾人开办烟草零售点对网点的数量和间距要求,全区残疾人开办烟草零售点3673个。引导142家电商平台、快递等新业态企业安排残疾人349名。培育(孵化)残疾人就业创业项目84个。为252名残疾人申请创业担保贴息贷款2128万元。扶持90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补贴1339万元。盲人按摩机构达到571家,从业人员达到1138名。14家旗县级医院安排24名盲人按摩从业人员就业。选拔推荐399名残疾人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就业创业创意赛和交流活动。组织全区284名视力残疾人参加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77人取得考试合格证书。组织901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取得国家级、自治区级继续教育证书及相应学分。举办了5期全区盲人保健按摩初级培训班,共有136名视力残疾人参加培训,134人顺利结业并通过了五级保健按摩技师评级认证。培育22个专业化助残就业社会组织。扶持24个残疾人技能大师和非遗工作室。
图为非遗传承人崔锁莲为残疾人学员传授布贴画技艺
图为残疾人朋友学习羊毛毡手工艺技能
《向阳而生绽放光彩——内蒙古大力推动残疾人就业纪实》视频
0 4
提升残疾人康复和教育水平,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十四五”以来,全区共有272311名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247567名得到精准康复服务,24744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119953名残疾人得到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确定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958家,其中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226家,救助经办服务实现旗县级100%全覆盖,为残疾儿童提供就近就便的康复服务,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权益。执行《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标准》,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13148名,同时与卫健部门协作持续开展家庭医生残疾人签约服务工作,签约率达到85%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治区残联与自治区医保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行残疾儿童康复治疗按床日付费政策的通知》(内医保发〔2024〕14号),全区0-14周岁参保残疾儿童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康复费用实施按床日付费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保障。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由国家规定的0-6岁标准提高到0-7岁,救助补贴标准为人均1.832万元,确定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经办机构105个,实现旗县级全覆盖,全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进入制度性保障阶段。同时,将电子耳蜗植入术等五项内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且支付等级均为甲级。
图为开展北疆天籁行动,为 202名听力残疾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和训练
完善残疾人特殊教育服务。贯彻落实自治区“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推动旗县级成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残疾儿童入学评估机制,全力保障适龄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十四五”期间共下达专项资金1888万元,用于支持学前机构招收残疾儿童、一次性资助残疾大学新生,残疾人学历提升补贴学费、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等工作。全力推动20万以上人口的旗县建立特殊教育学校,1.35万残疾儿童实施“一人一案”入学安置,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深入开展辅助器具进校园活动,为905名在校残疾学生配发了辅助器具。
完善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内蒙古持续推广“看学问办”系统4K电视端,完成了3.47万户残疾人家庭接入工作,满足残疾人家庭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广大残疾人特别是不便出门的残疾人提供丰富、精彩、多元的文化服务线上供给。在线下着力指导各盟市、旗县(市、区)开展残疾人“三个一”活动,即自治区残联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区残疾人艺术节、运动会和职业技能竞赛,鼓励有条件的盟市每两年举办一次残疾人艺术节、职业技能竞赛,旗县(市、区)每年举办一次残疾人艺术节、综合或单项运动会、职业技能竞赛。开展“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残疾人健身周”活动,“大爱北疆 阅读有我”、“大爱北疆 共享芬芳”、“残疾人文化周”等系列活动,支持基层建设残疾人文化艺术中心,建有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11个,推动各盟市建设4个残疾人艺术团。
图为2025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启动仪式文艺表演
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组建了残疾人田径、盲人柔道训练基地,与自治区文旅投合作开展建设残疾人举重基地。加强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力度,组织开展第一期近100名青少年残疾运动员选拔工作,为国内国际大赛积蓄人才。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上,184名运动员在残运会项目中获得金牌7枚、银牌10.5枚(其中一枚与其他代表团分享)、铜牌16枚,在特奥会项目中,获得金牌10枚、银牌11枚、铜牌15枚。“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运动员还代表中国队参加了东京和巴黎两届残奥会,取得了1金3银1铜的好成绩,展示了内蒙古残疾人体育竞技水平的新高度。
图为巴黎残奥会内蒙古残疾人运动员孙鹏祥、王月凯旋
组织开展全国射箭推广、盲人象棋、特奥轮滑、特奥冰壶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承办了第九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启动仪式,举办第一届“激情北疆 残疾人冰雪运动挑战赛”,自2020年开始在阿拉善盟举办了三届“沙漠印象”轮椅挑战者大赛,该项目已入选国家“2024全民健康典型案例宣传展示活动”案例。
图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参加 "沙漠印象"首届残疾人轮椅挑战大赛
《冰雪运动》视频
0 5
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 打造有“温度”的社会环境
完善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印发《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实施方案》(内残联发〔2021〕124号),《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规范化建设和法治宣传工作的通知》(内残联发〔2020〕57号),《关于转发 <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加强残疾人司法保护的意见> 的通知》(内残联发〔2022〕20号) 等,开展“八五”普法宣传等系列残疾人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全区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114个,为残疾人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咨询、代书、调解、协调、代理、辩护等法律服务。建立残疾人信访“探访、邀访、下访、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工作制度。自治区残联接待来访242人次,处办网上信件105件;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6029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164件,为53位困难残疾人提供临时生活救助。与自治区高院共同确定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鄂尔多斯市为残疾人“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工作的试点地区,并推动试点地区法院进行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涉残调解室、无障碍法庭建设,试点地区残联成立了调解机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队伍,为残疾人开展诉前调解提供便利。
完善残疾人无障碍环境。2025年5月1日,内蒙古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和绩效考核项目,多部门协同推进。在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方面建立了稳定的经费补贴机制,根据分档分担相关规定和各盟市年度分解任务数,对第一、二、三档地区户均分别补助4250元、4750元、5250元,为基层落实家改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中国残疾人杂志社2023年第七期刊发了内蒙古的做法,在全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举办了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暨“大爱北疆·有爱无碍”公益行动启动仪式,通过公益视频、网络知识竞赛等宣传形式,推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乌海市建设无障碍主题公园。全区12盟市103旗县(市、区)均成立了无障碍体验促进队,成员已达2300余名,助推全区无障碍环境建设质效提升。“十四五”期间,中国残联下达内蒙古29391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截至目前,已改造完成43401户,完成率达147.67%。
图为2023年8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暨“大爱北疆·有爱无碍”公益行动启动仪式
完善残疾人社会化助残服务。“十四五”期间,建立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家志愿助残服务站,全区共有1.9万名志愿者,累计服务残疾人次36.2万,始终恪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在残疾人重大节日节点和主题党日活动期间,主动沟通联合各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助残活动,修订印发了《助残志愿者管理办法》(内残联发〔2021〕76号),明确我区助残志愿者的条件、服务内容、保障与奖励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志愿助残工作机制,不断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印发了《关于倡议开展“我是党员 我帮你”学雷锋阳光助残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内残工委发〔2021〕3号),组织动员残工委成员单位共116个党支部,对162个残疾人家庭开展了精准志愿服务。
组织开展“大爱北疆 ”四部曲系列公益助残行动。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心手相牵。内蒙古残联、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奏响了“大爱北疆之助康圆梦、助业自强、多彩人生和慈善草原行”四部曲,通过政府投入和动员社会力量并举的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北疆残疾人提供帮助与支持。
“助康圆梦”聚焦残疾人康复需求,通过北疆启明、北疆天籁、北疆羽翼等系列公益行动,为视力、听力、肢体等残疾人群体带来希望。“十四五”期间,北疆启明行动对全区确诊且符合项目救治条件的弱视儿童进行为期6个月的训练,累计救助4593名0-12岁弱视残疾儿童;北疆天籁行动为0—17岁的听力残疾儿童提供免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累计救助424名听力残疾儿童;北疆羽翼行动为脊髓损伤截瘫残疾人免费提供一年用量的暖康护理包,累计救助1079人次。北疆阳光公益行动已为2313名全区在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康复且享受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待遇的有需求的孤独症儿童提供家庭康复服务支持。白内障手术救助公益项目在全区20个边境旗县和4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累计完成3108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白内障手术救助公益项目
“助业自强”着力于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举办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联合各行业企业为就业年龄段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众多专岗。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创意赛,激发残疾人的创业热情与潜能,扶持相关项目发展,助力他们凭借自身努力实现经济独立和人生价值。“多彩人生”以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推动残健共享共融为目标,大力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公益行动。“慈善草原行”活动穿越山川草原,走进城镇乡村,举行爱心物资捐赠仪式,将生活用品、营养品、药品及轮椅、助听器等辅助器具送到残疾人手中。同时开展康复救助、专家义诊、辅具适配、调研座谈等各类扶残助残活动。
《慈善草原行》视频
0 6
支持保障措施不断加强 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增强残疾人制度化保障服务能力。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另外,在残疾人工作保障、残疾人康复服务、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权益保障、密切联系方面会同相关部门围绕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联合印发了一系列计划和措施,残疾人事业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了残疾人证6个事项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跨省通办”,完成了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验收并提高使用效率,组建数据共享前置机。按照自治区大数据中心要求,挂接了共享资源,与民政厅、司法厅、人社厅等厅局实现数据共享。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基层“一表通”工作方案》,完成基层“一表通”基础信息共享责任清单。推进线下“全区通办”事项标准统一工作。按照自治区政数局要求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要求,积极主动沟通对接中国残联,推进残疾人证电子证照工作。完成了“看学问办”系统改版。完成了五个模块、对下转移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设。
深化基层组织专项改革,规范苏木(乡镇、街道)残联和嘎查(村、社区)残协组织建设。扩展嘎查、村(社区)残协代表面和服务面,提升基层残协服务能力,持续推动残协“建起来”、“强起来”、“活起来”。以残联组织换届工作为契机,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区13722个嘎查村(社区)已全部建立残协,实现了基层残协全覆盖。“十四五”期间,联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对全区残疾人干部统计摸底的通知》,对全区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在编在岗残疾人干部进行了摸底统计,目前全区共收集汇总了4000余名在编在岗残疾人干部个人信息,现已全部录入自治区残联大数据平台。
开展京蒙残疾人工作结对帮扶。逐年签订《京蒙残疾人工作结对帮扶协作框架协议》,与北京市残联经常开展互访。2023年,全区共有36个残疾人京蒙协作项目,其中4个市级援助项目,32个区县级援助项目,总投资1111.123万元,预计受益残疾人6027人,截至目前,已全部完工。2024年,开展京蒙残疾人协作项目调度2次,与北京市残联比对京蒙协作项目数据1次。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8个残疾人京蒙协作项目,其中4个市级援助项目,24个区县级援助项目,预计总投资646.12万元。
图为2023年8月18日,北京市残联到乌兰察布市调研京蒙协作项目
牵头推动建立京津冀晋蒙残疾人事业联动发展机制。自2024年初,内蒙古残联派出2名班子成员带队,分别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残联开展调研观摩,在调研中进一步深度思考如何将内蒙古深度融入京津冀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期间,还赴中国残联汇报启动区域协作相关工作,得到了中国残联的大力支持与热情指导。内蒙古残联组织精干力量起草《京津冀晋蒙残疾人事业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起草过程中,在突出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注重机制的可操作性和互惠性,将内蒙古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最紧迫、最想得到支持的内容纳入框架协议。经过努力,起草的《京津冀晋蒙残疾人事业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已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残联达成一致,可适时启动签约程序。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残联坚持党建引领,主动担当作为,解决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并凝聚全区残联系统力量,将残疾人工作融入北疆发展大局,在兜底保障上织密网络,推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应享尽享;在康复服务中精准施策,实施助康圆梦行动,让万千残疾人重燃生活希望;在就业创业上开拓创新,打造助业自强平台,激发残疾人自立奋进的内生动力;在权益保障上守牢底线,健全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系,畅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五年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饱含民生温度、彰显制度优势的时代答卷。新征程上,内蒙古残联将锚定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继续高举旗帜、勇毅前行,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共赴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共享发展成果、绽放生命光彩,共同绘就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温暖底色!
来源 | 内蒙古残联
编辑 | 张雪飞
审核 | 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