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恒心之光——为了祖国的光学事业 | 科技史
2025-02-26 14:24  浏览:55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王大珩(1915.2.26-2011.7.21),我国杰出的应用光学家和光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今天是王大珩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王大珩。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01

“废墟”中的拓荒者

时至今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的老职工都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初,长春市铁北区有一处旧院落,高大完整的烟囱矗立其中,泥巴地里满是战争留下的弹坑弹片,一下大雨走路便拔不出脚。正是这片可以称之为“废墟”的地方,后来发展成为“新中国光学的摇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初时的大门。图片来源:长春光机所

1951年,王大珩来到长春,负责筹建一个既能承担生产制造任务,又有一定科研力量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当时一切都处于初创阶段,1400万斤小米成为创建仪器馆的全部经费。在王大珩的组织和领导下,科研工作者和工人克服艰苦条件,一起清理废弃物、填坑、平整土地。他们自力更生、修旧利废,在这里开启光学科技梦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王大珩被聘为仪器馆筹备处副主任的聘书。图片来源:长春光机所

1953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正式成立。王大珩任副馆长,代理馆长主持仪器馆工作。就这样,“新中国光学的摇篮”诞生了。

1953年底,他们熔制成功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帷幕就此拉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第一炉光学玻璃液出炉的场景。图片来源:长春光机所

1957年,中国科学院将仪器馆更名为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简称“光机所”,即现在的“长春光机所”)。一年后,光机所为国家交出了最好的作业——成功研制8件先进光学精密仪器,统称光学“八大件”。(相关阅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仪器馆光学玻璃车间。图片来源:长春光机所

1958年9月6日的《人民日报》对“八大件”试制成功给予了高度评价:“表明我国在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方面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作为我国光学仪器研制的里程碑,“八大件”标志着我国能够独立解决光学工业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02

“两弹一星”的“追光者”

20世纪50年代末,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决定自行研制“两弹一星”。

彼时,在王大珩的领导下,光机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力量,打下了扎实的光、机、电、控基础。于是,光机所果断转型,密切结合国家需求,以任务带动学科,聚焦国防光学,承接了多项尖端光学仪器研制任务。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王大珩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证书。图片来源:长春光机所

在这项彪炳史册的大型工程中,王大珩带领近千人,为“两弹一星”工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学观测设备:用来测量中程地地导弹轨道参数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用来记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机,以及我国第一颗可回收对地观测卫星所用的对地观测系统等。可以说,我国后来研制的高端的大中小型国防光测设备,绝大部分都来源于这一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光机所改造的高速摄影机。图片来源:长春光机所

在我国原子弹、导弹技术研究上,需建立大型光学观测系统。王大珩带领光机所,毅然挑起了“大型电影经纬仪”(150-1工程)研制任务,担任该项目的总工程师。他提出的工程总体方案和一些技术路线,对保证仪器性能指标和缩短研制周期起到了关键作用。经过5年多的努力,150-1工程顺利通过鉴定,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50-1工程建立起了必要的光学领域技术基础和相应学科,使我国的光学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王大珩在经纬仪前。图片来源:长春光机所

03

“863”计划领路人

1983年,王大珩离开工作30年的长春光机所,调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从此,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关注光学事业,而是投向整个中国科技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争相抢占高技术“桥头堡”。身为一名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中国科学家,王大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王大珩(左一)等四位“863”计划倡导者(左二起: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图片来源:长春光机所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联名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给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建议书,提出要以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仅过了两天,邓小平同志就作出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按照批示,有关部门组织多位专家学者,经过全面论证和多次修改,形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就是把中国推到世界高科技竞争起跑线上的“863”计划。

王大珩心怀祖国科技事业,直到晚年依然如故。他在病床上亲自起草光学名词审定的报告,给国家领导人写信提出相关建议。

“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这是王大珩70岁时写给自己的一首词。寥寥数语,透露出他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对光学事业执着的追求。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绿树掩映中的“王大珩小楼”。胡晓菁 摄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责任编辑:宋同舟 王颖


发布人:6b1e****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