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期刊目录丨《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2023-05-17 12:25  浏览:3622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全球援助治理改革与共同体构建

隋广军 郁清漪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援助治理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兴市场国家倡导的新兴援助模式对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为代表的北南传统援助模式形成冲击,引发了全球援助治理是否需要改革之问。作者以世界体系相关理论为分析框架,从价值、制度和工具三个维度论证全球援助治理改革的必要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旨归提出一个包容性的全球援助治理框架。具体而言,当前的全球援助治理在价值之维体现为传统援助国与受援国之间内化的不平等性,以自由主义和普遍主义对东西方关系和南北关系的影响为表征;在制度之维呈现出援助国和受援国之间的不平衡性,即传统援助国相对于受援国在国际发展援助体系中的制度性领导和相对于其他援助国在全球援助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在工具之维表现为受援国对传统援助国的依附性,即传统援助国对发展援助知识的垄断性和内在矛盾性。三者共同作用影响了治理结果的有效性。因此,全球援助治理改革应以价值之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度之维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和工具之维的发展理性,实现治理结果的有效性,促进受援国实现“发达的发展”。

【关键词】全球援助治理;发展援助;中心—外围;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隋广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郁清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讲师、云山青年学者。

图式演绎、叙事重构与冷战后美国对华价值观外交

岳圣淞

【内容提要】针对当前美国对华价值观外交实践,认知理论指出,美国决策者认知倾向的转变促使其在对抗的二元模式下重塑了对华政策框架,导致对华各领域交往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化”特征,中美价值观矛盾迅速激化。在后冷战时期,秉持一贯价值理念的美国历任决策者将价值观因素纳入对华决策过程,并对双边关系走向和互动模式产生差异化影响,这依赖于“图式演绎”机制在决策者认知层面发挥的导向作用:基于对既往相关政策图式的借鉴,决策者得以在有限的决策空间内完成对当前情势应对方案的选择、在话语层面形成相应的政策叙事,并将其确立为指导具体政策行动的原则。作者借鉴图式理论和公共政策学叙事分析方法论,搭建起图式—叙事—政策分析框架检视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过程,尝试为价值观外交政策趋向的演化提供一以贯之的解释。研究发现,基于对“冷战图式”的演绎,不同美国决策者的主观认知决定了价值观因素对中美关系作用的方式、时机、场景及限度,其差异通过政策叙事的不断重构得以连贯呈现,并持续塑造着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互动模式。在双边关系复杂变化的当下,强化认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美认知域博弈态势的把握,并为应对美国对华竞争、管控竞争风险带来启示。

【关键词】价值观外交;图式理论;政策叙事;美国对华政策;对外政策分析

【作者简介】岳圣淞,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从自主争论到目标争论——新兴国家如何推动国际规范的转变

黄宇韬

【内容提要】规范是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新兴国家如何推动国际规范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聚焦建构主义前沿理论有关“争论”的研究,作者把争论的内容分为自主争论、工具争论和目标争论,认为新兴国家可以运用争论内容的递进来推动国际规范转变。自主争论是为自身行为辩护,工具争论旨在反思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目标争论则重塑如何行动才具有正当性这一价值判断。争论递进的机制是学习,即通过成功实践创造可供观察与解释的经验证据,进而促使国际认知社群实现自我理念的更新。在资本账户管理方面,马来西亚与中国成功实践了适用于本国的“非正统”政策,为国际技术专家提供了新的学习素材,进而推动了管理资本流动规范的转变。争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国际规范必然受到冲击,但争论内容的不断递进会对国际规范产生实质性影响。尽管短期内难以利用强制、模仿和说服等传统理念传播方式,但新兴国家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广其理念。在此过程中,成功的实践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关键因素。缺少经验证据的累积,单凭外部危机所触发的“机会窗口”无法真正实现国际规范的转变。

【关键词】国际规范;争论递进;学习机制;新兴国家;资本账户管理

【作者简介】黄宇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场所转移”与国际规则改革:动力和制约

余博闻

【内容提要】当发达国家在多边谈判中难以达成其规则改革目标时,它们可能会运用场所转移策略,将规则推广行动转移至其占力量优势的双边或复边平台,引导和劝说单个或少数目标国接受新规则,推动新规则的支持者和推广者力量逐步壮大,最终达成改变传统多边规则的战略目标。然而,场所转移策略的长期效果存在不确定性,引导和劝说行动无法实现稳定的社会化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新规则落地后的治理绩效。有积极绩效的新规则可以持续扩散并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认知,从而抵御规则制衡行动;那些产生负面绩效的新规则将激发发展中国家的反思意识,更容易遭受规则制衡行动的冲击。对发达国家主推的所谓“高标准”知识产权规则和碳定价规则不同发展轨迹的比较分析支持了上述论点。在“高标准”知识产权规则方面,美国与欧洲国家虽然通过自由贸易谈判推动了新知识产权规则的初步扩散,但随着此类规则负面绩效的不断显现,发展中国家正采取抵制和制衡等手段维护“南方优待”规范在知识产权规则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在碳定价规则方面,虽然欧盟的规则推广行动也曾遭遇挫折,但碳定价对低碳转型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实践检验并推动着新规则不断扩散。

【关键词】国际规则;场所转移;规则竞争;知识产权;碳定价

【作者简介】余博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

结构性权力与国际制度复杂性耦合——基于中美制度互动的正负案例对比

卓晔

【内容提要】中美两国在竞争关系下的制度互动致使一些国际制度复杂性出现“脱钩”,另一些却出现耦合。因此,何种因素导致国际制度复杂性走向耦合则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既有大都研究聚焦于不同制度的差异及制度主导国之间的对立,未能解释国际制度复杂性在国家间竞争关系中走向耦合的现象。为解决理论与现实政治不符的缺陷,作者重点考察了国际制度复杂性中参与多项制度的多重成员国家,并探索其结构性权力对国际制度复杂性的影响。由于在国际制度复杂性中加入了多项制度,多重成员国家能够对制度的合法性和效能产生影响,进而在国际制度复杂性中具备结构性权力。这种结构性权力既能产生制度间趋同的聚合效应,又能够推动制度间的差异化分工,进而塑造国际制度复杂性的耦合。当多重成员国家依附制度主导国时,前者便丧失了结构性权力,进而产生“制度俘获”并加剧国际制度复杂性的分散化,最终致使国际制度复杂性“脱钩”。将当前中美关系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世界银行的耦合、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与澜湄合作机制的“脱钩”作为正负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上述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国际制度复杂性;结构性权力;亚投行;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全球治理

【作者简介】卓晔,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社科期刊网

新媒体编辑:张赛

点个“在看”不失联


发布人:1579****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