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生态文学 • 山东行 | 遇见颜神
2023-07-29 11:56  浏览:524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颜神古镇

初夏时节,有幸随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团,来到山东腹地的一座小镇——颜神古镇。

我得承认自己的无知,对颜神古镇的探访,竟是由一连串的误解或误读连缀而成。久闻淄博陶瓷大名,却不知道,它的核心,就是这座颜神古镇。淄博陶瓷,其规模其影响曾是中国乃至亚洲之最。我知道淄博的博,就是指博山,却不知道,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博山县的县衙就设在这座颜神镇。

同行的逄先生,还特意提到,山东历史上,工商业发达的三座著名的古镇,颜神镇当排其首(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载,另外两座古镇为景芝镇与安平镇)。就连颜神这个名字,也让人发生许多联想。殊不知,这个名字的背后,竟隐藏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出古镇西南几里许,有一座凤凰山,凤凰山的南麓,藏有一座气象峥嵘的古建筑群。高大的门楼,巍峨的大殿,连绵的亭台,都寓示着这片琼楼玉宇的神秘。果真就有一位神仙供奉在这里。更神秘的,就在这座祠堂的大殿之前,竟有一眼神泉,泉水四季不枯,日夜长流。当地人直接呼之为灵泉。相传,供奉的这位神仙姓颜,名文姜。她在寒冬腊月,也跑到很远的地方,挑来甜水,供养公婆。即使遭遇误解和重重刁难,仍然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动了神仙,于是就送她一眼清泉,直接连通到她的水缸里。

如今,这一股泉水依然在汩汩流淌,竟流成河,聚成湖,不仅涵养孕育了一座古镇,也浇灌着鲁中广大的地区。当地百姓感念,不但将一座镇子称为颜神镇,将一条河呼为孝妇河,还为其建起了这座规模宏大的颜文姜祠。

这样说,一座古镇,有山有水,又有神仙,当然是一个美丽的所在。

事实上,颜神古镇地处鲁中山区,山穷水瘦,土地瘠薄,入不敷出,百姓的日子依旧艰难。或者是真有神仙相助,这片贫瘠的土地竟发现了遍地的宝藏——煤炭、陶土、石英砂、石灰石、长石、铜、萤石等。尤其是煤炭和陶土,成就了颜神古镇传奇般的历史。据考古挖掘,这里竟发现了距今8500年前的烧陶遗存。这样悠长的历史,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想一想,身边所用,一瓶一盏,抑或是一碗一碟,大都是有名的博山瓷。却迄无所知,博山就是颜神,颜神就在博山。我为自己对一座古镇的无知,感到惭愧,真该诚心诚意地说一声,对不起。


手工制作琉璃

别有意味的是,对颜神古镇的误读,还曾发生在一个外国人身上。1869年,正是列强瓜分中国,整个民族风雨飘摇的时代。那一年的春天,有一个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来到博山,对博山当年的采矿业、陶瓷业以及玻璃生产的规模,都留下翔实的记录。他有一段记述:“我们到了博山县,或者说烟囱镇。这是我在中国见过的最大的工业城镇。在路上的时候,就遇到了长长的推车队伍,装载着煤、焦炭、铁器、陶器、烟草、谷物和一些包裹严实的货物(看来是玻璃)。我数了数,一小时内就有65辆装烟煤的车经过。”

请注意,李希霍芬把这座在中国看到的“最大的工业城镇”,又称作“烟囱镇”。这或许是因为颜神、烟囱,发音相近,就误听误译了。可仔细想想,这样两个天差地别的词语混在一起,又错得那么自然,那么自信,让李希霍芬言之凿凿,记录在案。这种误读,就别有了一番意趣。李希霍芬来自工业文明发达的德国,对烟囱自不陌生。可在当时积弱积贫的中国,蓦然发现这样一座烟囱林立、烟雾升腾的城镇,他的震惊和兴奋可想而知。又听到当地人类似烟囱的发音,也不得不说,李希霍芬错得有理。

烟囱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意象。作为工业文明最突出的标志之一,在很长时间里,烟囱都是诗人们歌颂的对象。烟囱里咕嘟咕嘟冒出的黑烟,它在天空里凝成的云,都曾经是人类进步的最好图解。

直到不计后果的工业发展给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带来巨大的灾难,烟囱——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意象,就走到了人们心中的对立面。在我的眼前,在曾经亚洲规模最大的博山陶瓷厂的旧址上,依然保留着一柱高大的烟囱。它正像一座高高矗立的纪念碑,默默诉说着一个时代的逝去和辉煌。

烟囱林立的颜神镇走到了它的尽头。

一座新的更加光彩照人的颜神镇却脱颖而出。

我所见到的颜神镇,没有了丛林般的烟囱,没有了滚滚的浓烟,却优美优雅,如一位美丽的处子。

徜徉在这座经历过涅槃的镇子中,每一步都像是走向梦幻之境。这里的一切都变了。时尚的酒吧,茶室,琳琅满目的琉璃店、陶瓷店、插花店,古朴典雅又充满现代感的民宿,把这里装点成一座休闲宜居的乐园。新潮的剧本杀设计室、图书室、画室、小剧场、艺术大师们的工作室,让一座古镇充盈着强烈的创新氛围和浓郁的文化味。蓝天白云,蜂飞蝶舞,树丛里鸟儿啁啾,一派祥和。点缀在街道两侧的绿植、草坪,院落里摇曳的花枝,高大的树木,让一座古镇更显出勃勃生机。即使一座古老的陶窑,走进去,却变成一座神奇的陶瓷博物馆。造型各异,用途多样的陶瓷制品,让人目不暇接。在褪去了烧陶制琉的烟火气之后,一座古镇化茧为蝶,成为人们生态环保意识觉醒的生动范例,也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颜值担当。

其实,感受最深,也最为奇妙的,还是它的不变。

颜神古镇所有的变,都蕴含在她的不变之中。走在她古老的街道上,抚摸着她的一砖一石,都让人由衷地感到,她的古风犹存。她的砖铺的,石板铺的,鹅卵石铺的,相互粘连又相互交织的胡同巷子还在;她的屋舍俨然,茂林修竹,似乎原本如此,依然如此。那么整齐着,错落着,那么生动着的村舍,原来还都是原来的模样。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一座老窑。就在这座昔日里炉火冲天的老窑上,竟披满绿植,正如一挂青碧的瀑布,飞流而下。更奇的是,在它的馒头形的窑顶上,竟冒出一株野树来,长得枝繁叶茂。那树根,虬曲如粗壮的筋脉,紧扣着壁缝,缠绞着,延伸到地面。这样奇妙的组合,更像一幅象征派手法的油画,将红与绿,水与火,将古老与新生,纠缠在一起。绿色的瀑布,彻底浇灭了往日的炉火。绿色的青藤,还有婆娑的枝叶,它们大摇大摆,自由攀扯。那神情那姿态,都表示着,它们不是贸然闯入者,不是喧宾夺主,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是回归,回到自己久违的家园。

像这样的古窑,颜神古镇还完好地保存着几十座。最大的一座,设计有七行十二柱,当年可一次性烧制五寸瓷碗十二万个。这种规模,于今想来依然震撼。

如今,一座一座古窑,早已失却往日的火气,平静得像一尊一尊巨大的雕塑。作为标本,也作为参照,见证着小镇的沧桑和新生。就在曾经的博山陶瓷厂那座最大的制陶车间,借助于原来完整的厂房,一条绵延六十多米的隧道窑遗址,颜神人把它建成了一座制陶工业展览馆。轨道上依然停放着送料机。厂房里,传送带还在,轧料的铁碾子还在。逼真的生产场景,原汁原味的细节还原,把人们重新带到那个烟火弥漫的时代里去。


匣钵墙

深刻着颜神镇烧陶制瓷痕迹的,还有用废弃的匣钵垒砌的匣钵墙。我总觉得,匣钵墙之于颜神镇,蕴含着某种深意和神意,只是我一时还说不清楚。

而就是这些连一件废弃的匣钵都舍不得丢弃的窑工,有一天,却舍弃了一座一座他们千辛万苦建造起来的陶窑,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深思。在蓝天碧水与陶窑存废的取舍中,他们最终选择了前者,而放弃了后者。一座陶窑,往大了说是当地经济;往小了说,是一家一口的生计。可颜神人是敬天的,是敬神的。在颜神镇,每一位窑工都真诚,都心怀敬畏。有许多故事,让人动容。越是那些烧了一辈子窑的老窑工,就越虔诚。在火与陶的碰撞与凝铸中,他们体会着天意。就连陶窑里摆件的朝向,点火的时辰,都要遵从着某种神意。当他们蓦然明白了,碧水蓝天正是顺天之意,罩在他们头顶的乌云就一下子消散干净了。

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博山分局的徐局长,在说到当年关停烧煤的陶窑时,依然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交谈中,几次停住话头。他深情地说,颜神人是可敬的,颜神的百姓是天底下最好的百姓。就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取与舍的大义。舍不了大大小小的陶窑,就换不来天干地净。颜神人祖祖辈辈,他们的心里都是装着天,装着地的。所以,在关停陶窑的那段日子里,夜深人静,你若是走在颜神镇的巷子里,常常会撞见烧窑人家,摆了供桌,奉上祭品,恭送窑神的场面。老者带领,一家子跟在后面。他们跪在自己的陶窑前,洒下一杯美酒。跳动的香火中,你会发现,老者眼眶里,溢出的泪水。

有人作过这样的概括,所谓生态,就是一切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总和。这样说未免抽象。颜神古镇的乡亲们用他们的眼界,他们的深情,将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文,巧妙地融合起来;将全新的生态理念与文化创新融合起来。一座生态环保、生机勃勃的颜神古镇,展现出她美丽的姿容。颜神不老、碧水长流,这是这一次生态文学采风活动中,最触动我心的所在。

作者简介

谭登坤,山东聊城人。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出版散文集《马颊河十二月》《我们的粮食》《在村庄》等。作品发表于《时代文学》《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各种刊物。曾获得第二届山东省“泰山文学奖”;第二十二届东丽杯全国孙犁散文奖;第三届全国大鹏生态文学奖散文大奖等。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编辑 | 刘阳

审核 | 秦超



发布人:d308****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