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习近平
走进全国各地每一家法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字样跃然高悬。十年砥砺奋进的目标,引领着人民法院在改革发展之路上爬坡过坎、勇毅前行。
一路走来,一心为民,人民法院一刻不敢松懈。2019年,一项筹备已久的“民心工程”启动。着眼于人民群众更加多样化的矛盾纠纷解决需求,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诉讼服务的更高要求,人民法院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用更高效、便捷、智慧的司法举措为人民群众解难题,为社会长治久安图景添亮色。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条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越走越宽广。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独具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模式迸发出蓬勃活力,让公平正义加速抵达百姓心间。
满足人民需求,解纷诉服跑出更快速度
步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需求更加复杂多元,如何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期待着一份与时俱进的司法答卷。
“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要努力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道出人民司法的责任与使命。
司法是纠纷化解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并非唯一渠道。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科学把脉时代发展,重新审视职能定位,整合法院内外解纷资源,拉开了一站式建设的序幕。
一站式建设,突出集约高效,旨在便民利民。
四年来,人民法院广泛凝聚代表委员、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会、商会、行业专家、律师学者等解纷力量,打造符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案件特色的多元解纷品牌,构建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条条通路——
广东法院聘任90多名粤港澳退休资深法官、商事律师、法学专家等担任跨境商事纠纷特邀调解员,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商事纠纷调解;贵州法院聚焦山区群众需求,建立法院邮政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化解纠纷;海南法院建立涉外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吸纳香港和解中心、澳门和解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等十余家境内外调解机构入驻,为100多个国家当事人提供线上线下专业调解服务;云南法院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楚雄彝族“梅葛”调解、大理白族“金花”调解等做法纳入一站式多元解纷格局,设立民族特色调解室,选聘双语调解员,以各族群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定分止争。
一站式,不仅意味着解纷流程和诉讼服务上的删繁就简、司法服务标准上的规范统一,更要求在效果上努力做到“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实现“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可以不用跑”。
四年来,人民法院全面建成由“诉讼服务大厅、在线服务平台、12368诉讼服务热线、巡回审判”四位一体组成的诉讼服务体系。律师绿色通道一码通行、老年人绿色服务窗口优先服务、12368热线件件响应,普惠式诉讼服务充分适应不同人群需求——
2022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人民法院干警在香蕉地里向村民介绍如何通过手机开展调解。记者 费文彬 通讯员 麻家妹 摄
湖北法院在12368热线专门开通“不立案”及涉企案件投诉功能,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黑龙江法院持续推进“打官司不求人”工作,命名20家法院为“打官司不求人示范法院”,诉讼参与人满意度达99%以上;北京法院建立“接诉即答、接单即办”一站式诉讼服务机制,充分发挥12368热线“一号响应”作用。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站式建设有着最鲜明的人民底色。在山高路远的偏远地区,各地法院通过“马背法官”、“背篓法官”、车载法庭、渔船法庭,努力把诉讼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丰富多样的诉讼服务方式,畅通的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人民群众期盼高效便捷、成本低廉地化解纠纷,正在人民法院大刀阔斧的改革中成为现实图景。
服务社会治理,共治共享交出更新答卷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于人民法院而言,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多更管用的法治方案,是一站式建设这场改革实践的既定目标之一。
最高人民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工作人员。李祎童 柳 珊 摄
“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出明确要求,为人民法院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以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积极发挥司法参与、推动、规范、保障作用,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交出了更新答卷。
放眼全国,人民法院积极入驻党委牵头建立的矛调中心,将解纷工作沉入一线,向着社区村镇、企业园区、重点行业不断延伸,通过巡回审判、送法上门、进村入户,在前端排除风险,让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湖南法院在纠纷多发区域和行业领域成立1518个诉源治理工作站,就地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天津法院向市、区、街300余个社会矛盾调处化解中心派驻骨干力量,打造“全科受理、集成联办、一站化解”的解纷新模式;广西法院加强“驻村、口岸调解联络站”建设,打造边境无讼村屯,维护边疆安全稳定;新疆兵团法院全面建立“一团一法官工作室”机制,成立195个“法官工作室”,实现农牧团场全覆盖,并向大型社区、工业园区、行政机关延伸。
各级法院广泛建设基层解纷站点,发挥人民法庭前哨堡垒作用。法治力量精准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在一个个矛盾纠纷处理中,一站式建设成果正在加速惠及更多城乡群众。
2019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积极对接中央有关单位、全国性行业协会,建立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总对总”多元解纷机制,丰富完善覆盖四级法院的行业专业调解资源库。
时至今日,多元解纷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多元解纷主体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促进调解资源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共享共用,引导大量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及时高效解决,维护社会稳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贡献中国方案,智慧融合实现更大发展
一站式建设,这是司法为民传统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扬。
从自发到规划,从线下到线上,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实现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规范化建章立制的升华,完成了从“单打独斗”到“互联互通”的华丽变身。
2019年底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人们惊喜地发现,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法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之间完成了一次跨域立案,用时仅需15分钟。
2022年1月,福建省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跨域诉讼服务中心受理一起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的跨省立案申请。庄 悦 摄
就在当天,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宣布,跨域立案服务在全国中基层人民法院全面实现,当事人可以就近选择“家门口”的法院提交立案申请。这意味着继立案难解决之后,异地诉讼难、诉讼累也将成为历史。
科技赋能,打破了地域阻隔和时空限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人民群众有了更加实在的获得感。
2019年以来,全国法院全面优化在线服务,实现立案、调解、速裁快审案件开庭、送达、诉前保全、委托鉴定等主要对外服务事项100%全流程在线办理,“云端法庭”“指尖服务”“不打烊窗口”成为法院司法为民的金字招牌。
截至目前,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应用率达到100%。数万家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通过平台开展工作,9677家人民法庭入驻调解平台,在线对接派出所、司法所、街道办、村委会等基层治理单位,全流程在线开展风险预警、矛盾排查、民意沟通、视频调解。
各级法院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引擎,加速推动一站式建设向更高水平“数字正义”迈进。2022年,“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移动端提供网上立案1071.8万次,同比增长30.6%。43.38万名律师通过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在线办理诉讼事务,大大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有力服务律师执业。
2022年1月1日,首部指导全国法院开展在线调解工作的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在线调解规则》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在线调解工作从实践探索向规则创新转变,为世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以及互联网司法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夯基垒台到立柱架梁,从布局谋篇到精耕细作,四年来,一站式建设硕果累累,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更加成熟定性。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指明接续奋斗的方向,为人民法院标注新的改革起点。
整合解纷资源、重塑诉讼格局、服务社会治理,让丰富便捷的纠纷解决渠道和一站式高品质诉讼服务,成为新时代人民司法的亮丽名片,人民法院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代表委员有话说
真正让当事人“可以不用跑”
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齐齐哈尔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配套分厂精密车间(马恒昌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 马 兵
在到法院调研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法院解纷流程和诉讼服务上的删繁就简、司法服务标准上的规范统一,更看到了法院朝着“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目标不断前进,真正让当事人实现“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可以不用跑”。在黑龙江,“说和人老李”“华姐调解室”等是一站式建设最典型的缩影。他们的工作成效反映出一站式建设是一项人员高度融合、诉调有序配合、程序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
现在,各地法院普遍在诉讼服务中心建立调解、速裁、快审一站式解纷机制,让案件实现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使矛盾纠纷得到快速化解,有效整合了解纷资源、重塑了诉讼格局、服务了社会治理,为当事人提供了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案。(记者:王俏 李长文)
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源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陈小静
近年来,人民法院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群众需要什么方式就提供什么方式,推出了一批实实在在服务群众的举措,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在诉讼过程中的急难愁盼和堵点痛点问题,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司法为民大情怀。
全国各地法院不断延伸解纷触角,让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不断满足老百姓对司法的新期待,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专业的法律服务,也让农村地区优质司法资源供给更加充沛,大量矛盾纠纷得到依法及时就地化解,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司法红利。(记者:莫小雪)
把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五坑村党总支书记 闫永志
2019年以来,各级法院聚焦群众诉讼过程中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安徽法院加快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全省9772名调解员、1511家调解组织入驻调解平台,1728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入驻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多元解纷队伍不断壮大,纠纷化解工作扎实推进,受到群众广泛欢迎。其中,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实现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站全覆盖,321家基层治理单位和325名调解员、网格员入驻平台,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最前沿。多部门联合成立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增强多元调解实效。2022年阜阳全市法院开展多种形式诉前调解5.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81.26%,矛盾纠纷得到高效化解。(记者:周瑞平)
引入多元力量 方便群众解纷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实验小学校长 沙宝琴
近年来,河南法院全力构建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便民高效的诉讼服务。目前,全省法院已建成统一的诉讼服务网、移动微法院、12368热线等平台,可以提供网上立案、调解、保全等20余项线上服务。河南法院还建成了全省统一的送达平台,从送达发起到回执入卷实现实时监控,让送达不再困难。
此外,河南法院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多地已经将“民事、行政万人成讼率”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先后成立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中心、诉调对接中心,使纠纷止于萌芽。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陆续与司法、公安、金融、市场监管等部门和组织合作,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对接机制,引入多元力量,方便群众便捷高效化解纠纷。(记者:孙航 赵栋梁)
探索边境民族地区特色解纷途径
全国人大代表、南宁广播电视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班 宁
广西法院结合广西边疆民族地区工作实际,探索边境民族地区特色解纷途径,卓有成效。近年来,广西法院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融入当地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法院+社会各界”多元化解格局,广泛汇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解纷力量,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广西法院还加快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解纷服务大格局。广泛开展“一村一法官”活动,通过法官进村屯、进农户、进田间地头,将司法服务送至村庄农户、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将法院预防化解职能精准延伸到纠纷产生的源头,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搭建“快车道”。(记者:魏素娟)
一站式建设有立意、有创意、有民意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重庆市委副主委、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办主任 张 健
近年来,面对人民群众多元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需求,人民法院坚持改革创新,创造性提出建设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成为新时代人民司法的亮丽名片。
通过实地调研,我深切感受到一站式建设有立意、有创意、有民意,还有科技。比如借助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第三方力量为群众答疑解惑、调解疏导,很好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体现了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司法为民的情怀。还有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常邀请人大代表作为特邀调解员参与到调解工作中,不仅为代表委员依法履职提供了平台,更发挥了人大代表来自群众、代表人民的资源优势和其专业优势,切实践行了新时代“枫桥经验”。
希望人民法院继续坚持把这项工作落实落细,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持续发挥品牌效应,让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让人民群众满意安心。(记者:王俏)
把法治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乔进双梅
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将法治送到家门口、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近年来,人民法院建立了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为更好地服务群众、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结合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和民族特点,通过打造以“六个一”为重点的“玛牧·吉威”审判品牌(即一支双语审判团队、一支双语法治宣讲团队、一个法治教育基地、一个法治系列读本、一个德古调解室、一个双语抖音宣传平台),运用彝汉双语开庭审理、调解、开展法治宣传等,真正把法治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下。(记者:莫小雪)
“有纠纷,找金花”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烟草公司技术中心骨干 苏家恩
在云南省大理市人民法院喜洲人民法庭发挥“一庭三职能”——诉讼服务、旅游巡回、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构筑了绿色、集约、和谐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法庭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将法律与良风善俗相融合,打造“金花调解”品牌。“有纠纷,找金花”已经成为当地人的共识,苍山洱海间有纠纷的地方就有“金花调解”。“金花”们主动介入矛盾前沿,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家事纠纷设立回访制度,避免次生纠纷,是各族人民群众的“知心人”,更是社会和谐的“知情人”。十年来,“金花调解”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领跑者”,不断升级,从1.0版至6.0版,以其特有魅力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和谐、服务乡村振兴。(记者:孙航)
来源:人民法院报
记者:孙航 | 编辑:逯璐 叶慧萍 王贺 辛九慧 | 美术编辑:张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