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渝中区以美丽重庆建设为统领,以生态保护修复为抓手,不断探索“渝中实践”,因地制宜打造了“佛图关开往春天的列车”“重庆红墙”“戴家巷崖壁步道”等特色品牌,有口皆碑。首次开展全区生态质量评价(EQI),2023年EQI值同比实现正增长,生态质量改善向好。入选2024年度“中国美丽城市典范”、全市唯一。
Part1
构建全域“三生空间”
编制发布《重庆市渝中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构建“一廊、两江、多节点、多脉络”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全区未规划工业用地,重新勾勒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开展全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调整及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划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50平方公里,强化生态环境“硬约束”。
Part 2
织就蓝绿生态屏障
实施“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工程,持续扮靓天际线、山脊线、江岸线。深入开展19.1公里水岸线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建成115公里“一带六横十六纵”步行系统,修复消落带74万平方米,珊瑚坝生态湿地、黄沙溪滨江休闲带等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红嘴鸥频频光顾,珊瑚公园治理提升获市政府办公厅2022年督查激励,入选全市第一批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
Part3
打造立体绿化景致
充分利用边坡、堡坎、崖壁等空间,“见缝插绿”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山水都市,盘活城市“金角银边”,打造“第五立面”屋顶风景。实施袁家岗游园、戴家巷崖壁等城市绿地建设,鹅岭片区入选全市第二批森林康养基地,为城市核心区唯一入选。推进坡坎崖修复治理40余万平方米,打造山城花境40余处,绿化覆盖率近40%,实现居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
Part4
筑牢生态韧性底盘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珊瑚坝岛“一岛一策”保护监管,探索建立全区湿地资源本底数据库。建成投用菜园坝生活垃圾中转站,日转运量生活垃圾千余吨,有效化解困扰多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肠梗阻”难题。大力实施管网更新改造专项行动,2020年以来,新建改造管网122.85公里,基本打通规划分流制区域大石化片区排水主通道。累计开展排水管网精细化排查342.45公里,排查率100%。融合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达41.6 %。强化地灾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建设,提升生态系统韧性。
来源 | 渝中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