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协同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卫生健康相关要素协同发展和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持续促进医药协同,加大合理用药宣传力度,健康报社于2022年11月在全国4省召开合理用药·中国行动“医药协同”专家座谈会。座谈会邀请各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管领导,以及医保专家、临床专家、药物经济学专家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
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协办的首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由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主持。
学科建设在传承基础上发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已有104年历史,现在是国家重点专科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专科。我们继承前辈传统,想方设法把学科做大做强,一路上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近年来,学科在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毛发疾病诊疗和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研发成功了领先国际的全球创新药苯维莫德,提出了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目前,全国众多皮肤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该标准。
如何经营好一个学科?首先要培养人才,踏踏实实做好医、教、研三方面工作,同时也要重视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向上、朝气蓬勃、凝聚力强的精神面貌。在学科建设方面,学科带头人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学科带头人发挥如下方面作用:建好队伍、建好专业、确定目标、协调关系。在医疗技术方面,学科带头人要提高疑难复杂疾病诊治能力。此外,在教学型医院,学科带头人也要增强教学和科研意识,努力培养高水平的医生队伍。
补短板,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周颖:
临床药学学科战略定位是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支撑平台,为患者提供从社区到门诊,再到住院、随访的全链条药学服务。
从当前的药学发展情况来看,临床药学学科还存在一些短板,如医药脱节、原研药创新不足、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支撑不足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重要抓手。
第一,我们要更新理念,药学服务要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第二,我们要做长远规划,促进临床药学被纳入基础学科拔尖计划,促进药学与其他学科互通互融;第三,我们要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推进医药融合,推动药学院校与医疗机构协同育人,培养服务型药学人才。
临床药师在临床一线服务患者,应具备在日常药学服务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具备提高自身药物治疗水平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临床药师要非常熟悉药物治疗相关领域最新进展和临床实践细节,同时要注重与临床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的合作,不能忽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基于此目标,在临床药师培养过程中,我们重视理论与研究、实践与技能及学科引领3种能力的培养,并且根据临床药师的兴趣方向因材施教。
信息化助力用药安全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张波:
医疗安全是医务人员时刻面临的严峻挑战,而用药安全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药安全贯穿医疗全程,并不仅限于药剂科或者某个部门。因此,打造用药安全多学科团队,实现医药协同十分关键。
北京协和医院于2015年上线高危药品警示系统,希望借助信息化手段减少处方/医嘱开具环节存在的潜在风险,特别聚焦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频率3个方面。在抗肿瘤药物管理中,我们面临很多挑战:治疗方案复杂程度高、过量毒性风险高、存在错误环节等。因此,2020年,我院把抗肿瘤药物纳入管理系统。目前,系统管理药品已有102种,共拦截处方/医嘱24万次。在被拦截的位列前10名的药品中,9种是抗肿瘤药物。
对于抗肿瘤药物的安全管理,我们通过参考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指南、临床专家经验,根据剂量、途径和频率,经过多科室论证,确定给药剂量阈值,最终形成83种给药剂量系统拦截阈值。如果被系统拦截,医嘱将无法保存,医生必须进行修改。我们还对其中5种药品的给药剂量阈值进行警示,超过阈值会“弹窗”警示,医生再次确认后方可开具处方/医嘱。
后续,我们将优化该管理系统,分析拦截信息并反馈给临床科室,针对风险点定期通报并改进系统,进一步规范临床处方/医嘱,并定期开展培训和进行临床论证,调整阈值拦截药品目录,不断提升用药安全水平。
在圆桌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围绕多部门协同加强医院药事管理、抗肿瘤药物使用以及皮肤科药物使用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圆桌讨论环节由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委会副主委吴久鸿主持。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
近年来,皮肤科创新药物发展迅速,给患者带来福音。中日友好医院重视创新药物对临床服务能力及学科实力提升的积极推动作用,因此支持引进包括生物制剂在内的创新药物,当然也会要求科室充分遵照创新药物的适应证用药,避免适应证外用药。在使用创新药物过程中,医院也非常注重真实世界数据的收集与梳理,为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药物经济学分析提供更多依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赵荣生: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皮肤系统、肿瘤等疾病,缺少有针对性且有效的治疗药物。如今,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药物接连问世。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我们要在使用中加强对创新药物的甄别。因为创新药物上市时间不长,所以在关注其治疗效果的同时,我们还要关心其是否存在临床研究阶段未能揭示的安全性问题。临床药师应该更多地协同医生、护理团队,更好地关注创新药物使用及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开展必要研究,保障用药安全。
北京医药卫生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范长生:
合理用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用药的科学性,即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二是用药的经济性,即在一定成本约束下,使患者获益最大。促进合理用药,我们要做好技术指导与培训,以便及时准确地传达医疗技术和临床治疗最新信息,增强用药的科学性。此外,我们还要培养医生形成选择性价比较高的药物的意识,以及借助药品集采等政策来提高用药经济性的意识。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兰:
实现医药协同,首先,药师与临床科室人员要互相了解;其次,药师与临床科室人员要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对方需求;最后,药师要紧跟时代和临床诉求,进行创新和探索,创新管理模式,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皮肤科教授连石:
临床医生的临床药学知识相对缺乏,许多医生未接受过系统的临床药学培训。皮肤科发展日新月异,治疗药物不断被推出,临床医生要和临床药师密切合作。我希望临床药师帮助临床医生补充药学知识,多参加临床学术活动,了解临床专业进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王文慧:
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并且更加注重以患者身心健康为中心。以银屑病为例,患者可能并发其他疾病,可能涉及联合用药问题。因此,我院牵头建立由银屑病和免疫性皮肤病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团队成员包括风湿免疫科、心内科、药剂科等科室人员,通过医药协同有力保障用药疗效、安全性等,并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医研部部长党小荣:
2021年,我院尝试引进生物制剂治疗难治性皮肤病,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患者入院后的前3个月,两种药物的门诊用量占比位列前两名,并且导致药占比提高了两个百分点。我们分析发现,医生存在适应证外用药及超说明书、超剂量、超疗程用药的问题。我们及时进行了整改,并出台针对两种生物制剂临床使用的管理规定。第一,严格临床用药指征;第二,限制生物制剂处方权;第三,加大对这两种药物的处方点评力度;第四,建立约谈和处罚机制。由此可见,医院要严格规范创新药物的使用,让药物真正造福患者。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李朋梅:
在个体化用药方面,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药师与临床科室紧密合作,开展了很多工作,探索抗肿瘤药物监测项目。例如,识别和处理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开展呼吸重症患者用药监测,实行精准给药等。
中日友好医院医保处副处长孙薇:
在医保层面,合理用药需要符合药品说明书、医保报销目录、医保政策相关要求,并且需要医生提供药品使用依据。医院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相关政策嵌入信息系统,以加强医保用药管理。例如,我院要求,医保适应证限制类药品使用医保支付时需在信息系统里提交医嘱。如果医保用药适应证不相符,信息系统会拦截。此时,医生要把处方/医嘱改成自费或者增加其他相应诊断说明。
文:吴倩
编辑:王天鹅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