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抄读《论语》第69天感语
2025-01-04 15:02  浏览:942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记录】抄写第69天:《论语》

《论语》开篇,孔子说了三句话,最后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估计是每个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句话,义务教育阶段,这是要背、要考试的一句话。

如今读来,觉得是多么重要的一句话,当年一直只把它当作语文考试内容,背背而已,很少想到在生活中运用。

人的情绪升起的那些时刻,很多时候不就是因为“人不知”而“愠”了吗?

多数情况,人与人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我知道的,并不是你知道的;你知道的,其实我并不知道。

但,人往往会认为:我以为你知道,你以为我知道。

基于这样“知道”的假设,沟通往往会情绪很大。


所以,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醒我们,“人不知”,其实是正常的,你不要“愠”,但是呢,要做到“不愠”,是很难的,因为你脑袋里,往往装着“你本该知道”“你就该知道”的前提假设,就会忽略、甚至不屑于去向对方确认信息,消除信息差。

所以,孔子才说,当你知道“人不知”,做到了“不愠”,你就是“君子”了。


原来当“君子”这么容易。


当然,最关键不是当不当“君子”,这句话的前半句“人不知而不愠”才是重点。


真做到了,估计一个人天天会心情平和、舒适。生闷气,发飙、指责、抱怨、唠叨这些都少一大半了。如此,“心顺”则“人和”,“人和”则“家和”,则“事顺”,“万事”就“兴”了。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可以像老太太念经一样念,念上百遍千遍,值得。

发布人:759b****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