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刷屏朋友圈的视频,刺痛了很多上海人的心。视频中,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扫公交车上的场所码,在车上自己捣鼓了2分钟手机。最终,只能留下一句“不耽误大家了”,无奈下车。为此,上海有关部门正在修正改进系统,为老人提供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出行便利。(6月6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
6月5日,来自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的消息称,依托“一网通办”的平台,推出离线“随申码”线上申领、打印功能,市民特别是老年人可自行申领打印。不过,推出“离线码”后,老年市民又面临“新问题”。
首先,“万码奔腾”让老年人难以适从。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已给老年人带来诸多麻烦,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更是寸步难行。如今,疫情防控需要,在常见二维码基础上,“码”上加“码”,随申码、健康码、核酸码、场所码等,一“码”都不能少。“离线码”来了,会是最后一“码”吗?
其次,“离线码”的申领、打印并不轻松。在“一网通办”平台上,登录、申领、验证、审核、下载、打印,一步都不能少。市民潘阿姨今年65岁,她在年轻人帮助下,手机、电脑并用,花了大半个小时才申领成功、打印完成。潘阿姨连连摇头:“这么复杂!我们老年人哪里搞得定。”
第三,扫码确认“离线码”,让公交车司机陷入“两难”。有司机无奈表示:“按规定驾驶员行车期间不得用手机等电子设备,难以像其他场所工作人员那样一个个乘客扫码确认,很多时候要靠乘客自觉。”原本为方便老人而设的“离线码”,却让公交司机陷入秉公执法与温情通融的“两难”——让看似密不透风的防线,隐藏“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万码奔腾”并非上海独有,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码”上加“码”现象,网民吐槽不少。事实上,连年轻人都经常被来回切换的这“码”那“码”搞得手忙脚乱、晕头转向,遑论反应迟钝、动作缓慢的老年人。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帮助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解决日常生活的“堵点”“痛点”。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适老化”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万码奔腾”给老年人带来不少困惑,难免要拖“适老化”后腿。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差异化贴心服务,都应成为社会共识和一致行动。数字化时代,“适老化”改造不能一味做“加法”,还应适时做“减法”。在织密疫情防控网络前提下兼顾社会公平,有必要整合资源、合并流程,以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措施践行以人为本施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