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人把吹牛叫“泛泡子”,“泡子”就是田埂月口流水回旋时浮起的一层泡沫,益阳人用“泛泡子”对吹牛皮说假话的人表示极度轻蔑,今天之所以要用“泛泡子”这个词来作黑茶文章的开篇,是因为在这次黑茶文化节上,太多的人在台上泛了太多的“泡子”。
黑茶泛起的第一个“泡子”就是唯一没有保质期的茶,其理由是说黑茶中有一个品种叫茯砖,其中伏砖在存放过程中会长出“金花”,这种“金花”的出现会让黑茶可以长期保存而不会变质,对这个“泡子”大家当个笑话听听也就算了。为了搞清楚“金花”,我特意查看了相关资料,资料显示“金花”的学名叫“冠突散囊菌”,属于真菌类的一种,有湖南研究黑茶的“砖家”研究这种菌之后,直呼不得了,因为他“发现”这种菌用120度的开水都煮不死······
当然,泛出这种“泡子”来只是想说明这种菌因为烫不死,能够带着活性让人体吸收,吸收后就能抗氧化,就能抗癌,就能延缓衰老 ······,一句话:“不想死,喝黑茶”。
黑茶的独特,其核心机密还是在发花的工艺,那些喜欢泛泡子的专家们装模着样的透露这是安化黑茶独有的工艺,受国家保护······,其实,这些所谓独特说白了,就是在扯犊子。为了说清楚发花工艺,我们不妨先挖掘出“金花”被发现的这段历史。
“金花”的发现纯属偶然,事情起缘于清朝,一次陕甘商人从安化大山中贩运一批黑毛茶(注意黑毛茶是未经压缩的大叶茶,当时的安化人没有掌握茶叶的压缩技术,也就是安化当时只有黑毛茶,而没有茯砖,茯砖的制作是由陕西商人完成,因为从陕西通往西域和土蕃道路及其险要,不做压缩难以运输),当这批茶叶拉到陕西泾阳时,天降大雨,茶叶受潮发霉,眼看只能废弃了,商人们特别懊恼,正准备将这些茶叶扔掉,当打开包裹时,发现里面长出了金黄色的小花朵,商人用这种“发霉”的茶叶泡水,发现味道还不错,于是就将这种黄色的花朵称作“金花”,由于最早是陕西商人发现并掌握了金花的发花技术(包括对温度,湿度和压缩工艺的掌握),最早就在陕西泾阳出现了带有金花的茯砖。此后几百年,陕西泾阳的商人们一直守护着茯砖的金花工艺,这令安化的茶农和茶厂老板们眼红,多次试图模拟,皆以失败告终,直到解放后的1953年,经政府强制要求,陕西泾阳的茶厂领导才不得不将“金花”工艺传授给安化茶厂。
没想到厚道的陕西人不仅由此失去了贩卖黑茶的资格,最后连发花的工艺都被安化人说成是自己的独特工艺,这理得找谁说去呢?我不知道,作为认死理的湖南人为何要在这件事情上“泛泡子”。
其实,我对黑茶被吹上天的功效感到吃惊,比如这种茶没有保质期,这个讲给鬼都不会信的,我们却讲得唾沫横飞,千年的木乃伊都会腐烂,何况一片树叶子。
为了扩大安化黑茶的市场销量,安化的茶商们就开始枉顾事实说安化黑茶可以不分人群,适合所有人饮用,我认为最好的食品都会有敏感人群,就连灵芝有人吃了也会中毒,何况在千峰百岭其制作工艺都无法完全统一的千百家小厂中制作的黑茶。其他毫无底限的吹嘘也都是不靠谱的“泛泡子”:比如黑茶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茶,唯一没有后遗症的茶,唯一不需要售后服务的茶······ 能说出以上这些话语,完全脱离了安化人的本色,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砖家学者的“伪词”。然而,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泛泡子”,才会让无数不明真相的人上当受骗。这些人主观上可能只是为了宣扬安化黑茶的好,但他们怎么就没有想从此却让安化黑茶成为了传销的介质,让多少老人拿着棺材本去买那28000元一坨的传销黑茶。
能把原本销往西域土蕃等边塞苦寒之地的低等茶吹成王母母娘的贡品真不愧是咱们益阳人里“泛泡子”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