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缴纳同样的社保,为何养老金却少了上千元?这份“资料”不能少
2020-10-16 17:57  浏览:3767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文:夜枭

随着我国社保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养老金的领取金额每年也都在不断上调。受“黑天鹅事件”影响,不少人都在担心养老金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但从如今来看,养老金继续上调,成功实现16连涨,也让老百姓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金制度一直都遵从着“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缴纳的时间越长,缴纳的金额越高,退休后享受到的养老金待遇也就越高。然而,却有不少人表示,明明自己每月缴纳的养老金金额和缴纳时间都和别人一样,为何最终实际到手的养老金却比别人少?

过渡性养老金

如果缴费金额,缴费年限相同,实际到手的养老金却不同,基本都是差在了过渡性养老金这一项。所谓过渡性养老金,就是指我国刚刚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到正式推出养老金这段时间内,参加工作的职工可享受过渡性养老金待遇。《社会保险法》中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


视同缴费年限

我国的养老金制度试点项目,最早可追溯大1979年。1986年10月,国营企业率先正式推出养老金制度。而直至1997年,才建立了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的养老方式,之后全国各地的企事业单位才开始要求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并一直沿用至今。只要是在各地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之前的缴费年限,都算为视同缴费年限,可依此领取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如何计算

过渡性养老金与社会平均工资挂钩,过渡性指数视各地不同规定而有所不同,一般为1%-4%之间。具体的过渡性养老金金额,有这样一个计算公式:过渡性养老金=(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建立个人账户前年限+特殊工种折算年限)*过渡性指数。

具体来算,假如一名退休职工所在当地平均工资6000元,平均缴费指数1.5,视同缴费年限10年,过渡性指数1.4%,那么他所能够领到的过渡性养老金应为(6000+6000*1.5)/2*10*1.4%=1050元。


人事档案

对于人事档案,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特别是对于在公职部门以及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来说,人事档案十分重要,当中涵盖了工作经历、政治面貌等,工作专岗、评选职称、退休时也都会用到。一般来说,大型事业单位都会建立专门的人事档案库,并对职工的人事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而在退休时,只要提交人事档案,就能够认定对应的视同缴费年限,领取对应的过渡性养老金。


如果由于各类原因导致人事档案丢失,无法认定视同缴费年限,也能够进行补办。携带身份证、户口本等材料,到当地劳保局申请档案补办,之后去原招工部门、市档案局、用人单位属地档案馆等部门进行查找。

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与其他人缴纳养老金的金额时间一致,实际到手的养老金却天差地别。如果你还没有领到这笔钱的话,赶紧去看看自己的人事档案吧!

本文由不凡智库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发布人:f047****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