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林县西燕镇岜独村上绸庄64岁的蓝凤秀,带领9名年过六旬的老人劈山修路。他们以“愚公移山”精神,历经300多个日夜,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修出了长达3公里的“母亲天路”。
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50万上林县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天路”精神,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南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精准施策、聚力攻坚,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地生效。
2020年5月,经自治区批准,上林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序列,实现脱贫近8万人,6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用智慧与汗水书写“壮族老家”筑梦新征程的精彩答卷!
1 “头雁”带领群雁飞
“头雁”领路,激发“雁阵效应”,汇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之力。上林县将县处级领导、帮扶单位及帮扶干部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县级98个单位与131个村(社区)挂点帮扶,机关企事业单位6996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2016年以来,共选派756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驻村,实现131个行政村(社区)第一书记全覆盖。
2015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上林县为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试点县。以此为契机,上林县大力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施“两培两带两促”六大行动,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2016年以来,上林县严格标准优选能人,依托广东九江河清培训基地培育致富带头人600人,带动全县53.72%的贫困户参与“5+X”产业发展,65个贫困村发展高值渔、山水牛等扶贫主导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创收1900多万元。145名党员被培养成致富带头人,29名优秀创业致富带头人担任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带动1053名本土人才返乡创业。
为缓解致富带头人融资贷款难、抵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上林县整合市县财政资金4000万元,建立“创业致富带头人产业培育发展基金”和“政府增信+险资融资+保险保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开创“政府+险资+企业+农户+保险”的扶贫模式,创新推出“政融保”“创业扶贫贷”等贴息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扶贫增强农民致富“造血”功能。目前,已向11家致富带头人创办的公司、合作社发放“政融保”融资贷款4130万元,为94家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兑现“创业扶贫贷”贴息贷款2568万元。
2 绿水青山兴产业
走进白圩镇赵坐村的上林县振林(粤桂)渔耕新韵扶贫庄园,湿地变鱼塘、荒地变粮仓,农业产业发展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迸发勃勃生机。
近年来,上林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把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探索实践扶建房、扶就业、扶创业、扶养老及共分享的旅游扶贫“四扶一共享”模式。依托湖光山色的资源禀赋,该县大力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大明山、大龙湖、大庙江、鼓鸣寨、霞客桃源、万古茶园等多彩景区留住乡愁;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区等旅游服务方兴未艾。
2016年以来,上林县发展乡村旅游区(农家乐)130余家,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794.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88.62亿元。
扶贫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上林县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原则,大力培育发展光伏发电、高值渔、山水牛、生态鸡、乡村旅游等特色扶贫产业项目,建立县级“5+X”、贫困村“3+1”特色产业体系,形成了新型产业和优质稻等传统产业并存的产业发展态势。
2016年以来,上林县共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18亿元,建设67个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774个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受益群众14万余人,全县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5.20%。131个行政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累计创收2480.31万元。
3 斩掉“病根”拔“穷根”
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为构筑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安全网”,上林县精准施策,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进行靶向治疗。
上林县率先在全区启动医疗卫生服务县乡一体化改革,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同时,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优化门诊特殊慢性病认定流程,畅通办卡渠道”等便民惠民方式,走出了特色“健康扶贫”路。截至目前,全县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保,住院报销比例达94.38%,门诊特殊慢性病就医报销比例达93.51%。
2015年12月,上林医改获得“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荣誉称号;2019年,上林医改经验得到肯定并在全区推广。
教育,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根本。上林县深入实施控辍保学的“双线四包”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新生的扶贫资助政策。通过实施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等活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和“不让一名建档立卡贫困生辍学”的目标,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挪穷窝,拔穷根”。上林县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扶持工作,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16019名搬迁群众真正做到“有家有业有幸福”。安置点配套8所学校(幼儿园),总投资2.31亿元,新增学位7700个,现有学生325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341人,解决贫困学生就近入学问题。
为更好地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2019年7月,上林县开创全区先河,为西燕安置点搬迁户发放首批不动产权证,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县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户不动产权证办理3856户,占整个“十三五”搬迁3866户的99.74%。
如今的上林,道路通畅,产业兴旺,山水漪丽,古韵流芳。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上林县正乘胜而进不松懈,勇往直前战犹酣,把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以“绿色崛起、共享小康”的成绩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华丽乐章。
脱贫攻坚典型经验:
一项得到国家扶贫办、自治区认可,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林模式”——
“两培两带两促”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
自2015年以来,上林县依托国务院扶贫办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采取广东基地集中培训和上林本地再培训相结合方式,大力实施“两培两带两促”行动,走出一条通过培育致富带头人发展产业,从而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路子。2018年,上林县受邀到北京就这项工作经验进行授课、发言,并因这项工作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成功承办了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工作现场会。“两培两带两促”成为全国、全区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林模式”,得到国家扶贫办、自治区认可。以下3位上林县创业致富带头人的故事,正是“两培两带两促”行动成功实施、带富一方群众的真实写照。
苏达谋:粤桂协作育出的“领头雁”
走进上林县澄泰乡大坡村拉岜庄的达谋生态种养合作社,先进的养殖大棚、合理的产业规划,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这里就是由南宁市有名的致富带贫能手、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苏达谋成立的合作社。
2015年,上林县积极实施“本土人才回引计划”,经过精心挑选,组织第一批上林籍经济能人到广东参加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学习,学习经营管理和产业技术,苏达谋便是当时参加培训的学员之一。
“我应该算是粤桂扶贫协作工程的受益者。”苏达谋说,自己通过参加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充分了解了上林的商业环境及扶持政策,也更加看好家乡的发展前景。
2016年3月,学成归来的苏达谋,在拉岜庄成立达谋生态种养合作社,流转了当地800多亩土地,打造一个集生态养殖、功能农产品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经济林种植等多项业务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地,苏达谋的产业越做越大,累计吸纳贫困户71户285人,其中,固定就业劳动力超过30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1人,人均月收入3000-3500元。
冯应红:养好小龙虾 带头富起来
“云里村水质环境好,养出的小龙虾品质非常高,极受市场欢迎。”在上林县云里村休闲农业立体养殖基地,负责人冯应红骄傲地说。
从2016年建小型小龙虾标准化养殖池、在上林尝试养虾,到如今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起150亩小龙虾养殖基地,冯应红成为当地出名的致富带头人,带动了35个贫困户一起发家致富,深受当地群众好评。
自从冯应红在云里村养小龙虾闯出了名头后,想要入股合作社向他学养殖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扶贫产业,必须以带动脱贫为先。”冯应红没有照单全收,而是精心挑选培育自己的养虾扶贫团队。
李绍孟是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户之一,虽因病致贫,遭遇困境,但他努力奋进的精神感染了冯应红。在冯应红的帮助下,李绍孟不仅拿了分红,还获得了务工工资,甚至自己种起了黑皮冬瓜,顺利实现脱贫。
2018年,冯应红的小龙虾养殖基地成为自治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示范点,并先后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广西大学、上林县等部门和单位列为贫困村党组织驻村第一书记、贫困村两委班子、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孵化基地,定期举办实训活动。
韦忠勇:身残志坚走出脱贫致富路
“我要脱贫,更要带贫困乡亲一起脱贫。”上林白圩镇繁荣社区的韦忠勇,因小儿麻痹症先天残疾,行走不是很方便。然而残疾并没有阻挡韦忠勇创业的步伐。
在2014-2016年两年多时间里,韦忠勇出栏了5批山羊,销售收入达22万多元。随后,他开始谋划养殖肉牛。2016年3月,依靠各项扶贫政策的扶持,韦忠勇获得了3万元的建牛栏补助帮扶资金,吸纳了韦定强等10个贫困户以产业贴息贷款5万元及1万元产业奖补资金入股,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
成立白圩盛荣养殖合作社、收购控股白圩镇光华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此后,韦忠勇一步一个脚印拓展着自己的事业。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出栏成品牛100多头及外销牛羊粪便等,销售收入突破100万元。2017年,韦忠勇一家通过“双认定”核验,光荣脱贫。
为带动更多贫困户一起脱贫,韦忠勇将自己的养殖场扩建为两个。目前,合作社存栏肉牛上百头,先后吸纳周边村庄贫困户37户,贫困户大都以产业贴息贷款及产业奖补资金入股,年分红不低于4800元,目前已经得到两次分红共25.6万多元。除了年底分红,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平时还可以到社里干活领工资,每天工资约100元。
明亮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白圩镇登山村不刁庄光伏扶贫电站的光伏板下,村民发展鱼虾养殖和土鸭土鹅套养等,实现一地多用、“渔光互补”。潘 永/摄
西燕镇岜独村标准化现代蛋鸡养殖场。大龙湖风光。黄云清/摄
覃排半岛秋色宜人。覃兆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