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38军入朝参战70周年(四十八)
邢超(整理米格)
风烟滚滚唱英雄
我是1949年6月,从北京读书的河北省女子高中,直接参加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的。经过第38军政治大队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军文工团。1950年10月入朝参战,朝鲜停战后,回到亲爱的祖国,1954年38军文工团解散,调沈阳军区政治部歌舞团。我一直从事文艺工作,军旅生活几十年,所经历的战场往事可回忆的事情有很多,但印象最深的还是赴朝鲜战场的几件事。
至今,我仍记那清川江冰冷的冰水,记得那夜月光下一层层薄冰,记得过江那队人马壮观的场景。那一刻“刺骨铭心"!
夜行昼宿夜盲症
部队转移作战频繁。经常是爬大山,穿丛林而避开公路,爬山越岭根本想象不到行军艰难程度。遇上很陡的山坡,我们就连滚带爬冲下山去,就像幼儿园的小孩坐滑梯一样;有时碰到了石头和树枝上,衣服划破,腿也划伤了,大家从不叫苦,乐观面对困苦劳累。
有一次我们刚爬到山顶,就看到前面山谷里通红一片,枪炮声照明弹连成一片,像是祖国节日的烟火。烟花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大家同时喊叫:战斗又打响了!一般我们夜间行军,白日宿营。宿营时经常遇到敌人轰炸扫射。所以我们每到一地,首先挖好住人的防空掩体,隐蔽好自己注意防空。
由于部队刚入朝缺乏与美军作战经验,到朝鲜初期,遇敌人不间断地狂轰滥炸,导致志愿军后勤供应保障受阻,祖国的粮食蔬菜一时运不上来。那时期我们吃的全是黄豆和压缩饼干,喝的是冰雪融化的水。用雪水泡压缩饼干。时间一长就缺乏营养就出状况。有一次夜行军过一座独木桥,我走到一半时,两眼冒金花,而后什么也看不见了,就从桥上掉到河里,当即被战友及时救起,才没有造成意外。接着前方的战士也出现了这样类似的情况,后来才知道这是患夜盲症才导致的。于是领导号召大家上山挖野菜,用松树枝熬水喝,吃带叶的野菜以增加营养。这时祖国也运来了干黄花菜和肉罐头,饮食从此有了改善,夜盲症发病才减少了。
护理伤员急救包
第二次和第四次战役中,从前线下来的伤员比较多,战场包扎所的医护人员人手不足,且护理担子太重,于是我们文工团的女同志就参加了护理伤员的任务,一开始伤员都住在民房里,后来因敌机轰炸就从民房转入山洞。
在山洞里见不到阳光,又潮又冷。伤员们头枕铁锹,忍痛挨饿,缺医少药。最可恨的是伤员用的急救包,有的未经过消毒,造成很多伤员得了破伤风。当年后勤保障跟不上,包扎所后送伤员也跟不上。伤员太多一时运不下去,有的伤员得不到及时后续救治,我们干着急又没办法,眼看一些重伤员……以后才知道那些未消毒的急救包都是国内不法奸商生产的。
有一次敌侦察机发现了藏伤员的山洞,然后就派来轰炸机。飞机俯冲不断地向洞口扫射,炸伤了我们很多同志。有一次,我和付竹君同志刚出山洞上山,这时敌机出现了,追着俯冲并向我俩投下两枚汽油弹,当时就落到我俩身边。爆炸后燃烧火势很猛,浓烟滚滚,我俩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听到山下的同志在大声呼喊:快跑啊!我们这才反应过来,迎着浓烟向山沟里飞奔,才逃出火海幸免于难。
在战地转运站护理伤员中,因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我荣立两个小功。
妈妈纪德贤、邢超(中)与扮演嫂子的汤仲敏(右)共同参与演出《一把小洋镐》
火线演出唱英雄
38军文工团除了保证宣传演出,在赴朝作战期间还担负着很多临时任务,如火线慰问,护理伤员,搬运粮食和供应物资、看管俘虏等工作。临时任务根据前方战斗后方供应情况随时加以转换。后来我又被调回执行演出任务,分配到火线演出队。当时,队长是秋松同志。这支演出队很精干,总共才六七个人,而女同志就我一个。我们把基层战士的先进事迹编成独唱、对唱、快板、大鼓、单弦等艺术形式,为前线守阵地的战士巡回演出,以鼓舞阵地上的战士英勇杀敌,为国立功。每当战斗有空隙,我们小分队即迅速上前线,进入坑道、战壕、哨所里,有时还专门为身在前沿的一两名狙击手演唱。经常是一夜演出数场。一线战士们受到鼓舞,当场表决心要和阵地共存亡,叫敌人有来无回,请首长和祖国人民放心。第二天听到传来的消息说,昨晚演出之后战斗就打响了,我们的战士打得特别英勇顽强,消灭了不少敌人。但是战士们坚守的坑道口被敌人炸塌了,有的战士牺牲了。我们小分队的人听了心里都非常难过。这些战士昨夜还在坑道听我唱歌,看我们演节目,可是一夜之间,这些年轻的战士就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这次火线演出中,我不怕苦不怕累,嗓子都喊哑了,但出色地完成了演出任务,荣立了三等功,佩戴上朝鲜人民军的军功章。70年了,时间过得真快!每当我翻出军功章,我的眼前总出现坑道的幻觉,耳畔老在回荡小战士的声音:誓与阵地共存亡……
英雄捐躯身虽死,烈士英灵贯长虹!
在养老院纪念八一介绍抗美援朝
邢超阿姨,与我母亲纪德贤随38军文工团赴朝参战。现已89岁高龄(此回忆稿写于10年以前)。其老伴秋松,同为军文工团战友。原军区歌舞团乐队指挥、团长(军文工团时任乐队队长、分队长),80年代初病故。其长子秋军(乔岱林)是我幼儿园、小学同班同学。
看到邢超阿姨的回忆,就如同看见母亲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特别亲切。尤其过清川江的往事,母亲曾多次讲给我听。感动,更加怀念父母……
现遵嘱将回忆改为美篇格式,代邢超阿姨整理后,交给38军文工团老战友群发表。并报给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