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几个朋友聚餐,吃饭过程中聊到“喜欢男孩还是喜欢女孩”的话题,其中一个朋友家里有两套房,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位朋友说两套房子打算都留给儿子,因为需要儿子“养老送终”,女儿到时出嫁就不要彩礼了,有余钱就把女儿嫁妆搞隆重一些,如果没钱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朋友的同事只有一个女儿,听过之后就指出朋友做的不对,是典型的“偏爱儿子”,两套房子至少要给女儿一套,自己打算以后不生二胎,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女儿。朋友刚想反驳,另一个朋友说,我就一个儿子,我们俩做“亲家”吧,朋友的同事告诉他娶我女儿可以,房子除外至少100万彩礼,这个朋友笑着说我给200万,反正到最后都是我儿子孙子的,也就是我家的,说的朋友的同事哑口无言……
通过这次聚餐,发现“偏爱男孩”的现象在中国还是很有市场,各各年龄层次的人多少都会存在,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会如此偏爱男孩呢?笔者觉得有必要分析一下。
在正式分析之前,先搞懂“偏爱男孩”现象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偏爱男孩”的现象,并不是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人类在原始社会早中期都是母系社会,在那时女性地位远超男性,可以说是一个女性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但进入父系社会后,男性逐步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打猎、放牧、耕作、运输及打仗等没有一项能离开男人,进而连婚嫁继承关系都改变了,财产留在父族,这些奠定了男人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形成了“男性尊贵”的思想。“男性尊贵”的思想因儒家纲常伦理的发展,在封建社会达到了高峰,这个思想影响是深远的,到目前为止中国多数地区还是存在“偏爱男孩”的现象。
在笔者的印象中“偏爱男孩”好像是老一辈人爷爷奶奶才有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并不如此,很多年轻夫妇甚至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有“偏爱男孩”的思想。那么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偏爱男孩”呢?许多家长朋友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笔者整理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学角度
社会成功的需要
中国乃至世界目前都是“男权社会”,男人在各行各业均居于主导地位,女人在学业及就业两方面受到较多歧视,想成功必须付出比男人多倍的努力,男人相对女人成功更容易,概率也更高。难么男孩在现今的社会只要认真培养,不需要为“性别不平等”二担忧,成功相对容易一点。
财产继承的需要
古代中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财政继承是在同性家族中传续的,法律中的财产继承根本上是排除女性的,女儿没有继承权。现代中国个人财产也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传给男孩则会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保证“香火不断”,维护的是自家利益。如果传给女儿就等于传给了女婿,女婿是外姓人,那就等于替别人作嫁衣裳。所以,君不看中国富豪纷纷追生“仔”!
姓氏继承的需要
中国从古至今,受传统礼教的影响,姓氏继承遵循“子随父姓”的规则,也就是说男人具有“冠姓权”,夫妻双方子女的姓氏和父亲保持一致,与母亲没有关系。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子随父姓”的规则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也有子女会随母亲的姓(以女孩为主),但这毕竟是少数,多数还是随父姓,所以生男孩是继承家族姓氏所需。
“养老送终”的需要
在中国,社会对男人及女人的要求不同,男人必须要有“事业”,才能被人看得起,女人可以“家庭妇女”,也会被认可。从古代到现在,中国家庭的养老主要靠“儿子”,因为“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女儿一旦成家就要生活在男方,需要承担照顾子女及公婆的责任,与父母联系的就少,在农村地区尤其如此,当然也有靠女儿的,但毕竟是少数,而且会被别人说闲话的。在这个过程中,儿子长大了除了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还需要承担为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的责任,责任巨大!
第二,从遗传学角度
男人染色体XY,女人染色体XX,生儿子一定会继承爸爸的Y染色体,因为Y染色体的相对稳定遗传,如果儿子生的是儿子的话,那么Y染色体就继续继承,而X却未必。
换言之,往上看,所有的男性身上的Y,都来自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这一支。往下看,如果后代一直有儿子,别管是三代单传还是怎么的,Y都是稳定遗传下去了。举个例子,河南考古发现了疑似曹操墓,为了确定墓主的身份,提取了DNA与全国曹姓男子进行对比,最终确认考古发现的古墓为曹操高陵,其中对比过程中有一个细节,那就是检测人员发现曹姓男人一字眉的比例比较高,这就说明这个显性基因标志,都来源于同一个男性祖先。
读者朋友们,你觉得这些家长朋友们说的正确吗?如果不正确,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单选|你是喜欢男孩还是女孩?
男孩
女孩
都喜欢
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