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关于阶层固化的帖子很多,这些帖子从一些案例角度分析了寒门子弟与富豪子弟的差距,通过行为对比和最终的结果,得出一个自古至今都存在的道理:阶层已经固化,阶层间的流动性逐渐停滞。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老生常谈的论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经济盛宴的既得利益者,只是获得的多与少的区别。
只要经济继续快速发展,每个人都会从中受惠,都会感觉自己能够走得更高、更远,再多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发展会自动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一旦经济发展速度缓和下来,各种问题就会出现,“阶层固化”的话题就喧嚣尘上。
在经济不那么景气的背景下,每个人压力都很大,这个时候突然找到了自己压力大的原因:我去,原来是阶层固化导致我这么困难,不是我不努力,让我们共同声讨它吧。
好像只要一声讨“阶层固化”,就能立马改变自己的命运似的,阶层就因此消融了似的。
阶层固化是遗传的吗?谁不开心?
社会出现不同阶层,只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古到今,一直如此,我们不是担心“阶层固化”,而是愤懑“自己没有被固化在上一阶层”。
从社会金字塔角度来说,每个阶层都各有各的忧虑,我们站在打工的白领角度来说,工作、教育、养老等等压力齐聚一身,就特别希望能有足够的资金在手(例如5000万),每日睡到自然醒,天天五湖四海的旅行,好像这样才是人生赢家。
但是如果真的有了5000万现金在手,你已经跻身中国最富裕的5%了,但是你就真的无忧无虑了吗?
不会,你会更有压力,更憔悴,要操的心更重。因为你担心货币贬值,你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渠道,买房子又担心会跌,炒股又担心亏光;而你刚进入的这个5000万富豪圈,大家谈的内容你又不懂。更窝心的是,你刚来到这个阶层,人家干什么都不带你玩。
同样,你以为这个新圈子中的老玩家都很开心?不一定,他们即担心跌入下一阶层,又为无法进入十亿元圈子而充满忧虑,就如现在作为打工者的你我。
按照正常逻辑,紧接着应该开始讲“知足常乐”、“心态要好”、“态度决定一切”这类的鸡汤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没有分析。继续。
人人都有自己的担心和压力谁最开心?
既然这个容易引爆社交圈的话题让大多数人都不那么开心,那么是否有人会比较开心?
是的,换个角度来看,每个阶层都在俯视下一阶层,都带着优越感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只要有人不如自己,就能找到某种平衡。所以说,每个人都是阶层固化的维护者,只不过大家希望固化的是向下的通道,确保自己不跌入下一层级,同时又希望向上的通道是打开的,这才是安全感的最大来源。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每个人都能找到开心的点。
谁在进行阶层固化?
没错,就是你我这样的小老百姓。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做着固化阶层的事情:加班、孩子上课外班、买房子、炒黄金、炒外汇、炒股票等,总之,就是拼命的提高这个阶层的壁垒,为这个阶层添砖加瓦,让别人进不来。是否很像一场声势浩大的围城运动?我们每个人都在作茧自缚。
我们每个人都在为阶层固化添砖加瓦跳出去
最近的新闻报告,一直在强调阶层的流动性问题,有的文章给出了很多建议,例如教育改变命运、目标决定未来、跟对人才能快速走上人生巅峰等等。
这些其实都是换了包装的鸡汤,绝对正确、放哪里都没错,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
现在各种读书、拆书的活动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读书,可以让你站在更高层面思考。同时也提供更高的杠杆支点。
看了很多书,可能不一定懂里面所有的道理,但是可以给我们增加更多思考的方向,例如媒体只要一炒作类似“阶层固化”之类话题,就能够更深层次的去思考它,而不是被带动情绪、盲目的跟着跑,最后掉到别人设定好的坑里。
阅读使人看清世界跳回来:做杠杆性工作
做什么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不被类似“阶层固化”之类的信息给固化住自己的思维,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开出的药方也各不相同,我这里没有药方,只有一个建议:做杠杆性工作。
有同学可能在大呼:我知道啊,关键是,哪那么多杠杆性工作给我做啊。我做的都是边角料工作,别人做的才是杠杆性工作。
好,这个先绕开,一会再谈,我们先确定一下什么是杠杆性工作。
杠杆性工作,就是为了保障你的工作能够输出超越预期的效果,以当前工作为支撑点,有效撬动多项资源为你服务,或者将一个工作扩展到其他领域撬动更多领域的资源。
听起来有点绕口,其实就是“不要单纯的完成工作,而是在此基础上多做一些,以撬动更多的责任”。
例如那个广为流传的关于贴发票的案例中,如果仅仅停留在贴发票,可能只要1周就完全上手了,以后只要重复操作也能应付工作需要。但是主角从以前的发票中找出主管的出差规律和商务活动趋势,从而提前制定出日常工作和商务活动建议,这样就撬动了更多领域的资源,从贴发票的前台文员扩展到商务秘书,实现一次巨大的飞跃。无论结果如何,最终受益的都是自己。
好,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哪有那么多杠杆性的工作给我做?”
答案:每一项工作都是杠杆性的工作,只要你愿意。
同样,只要你不愿意,即使杠杆性的工作也会做得特别的憋屈。
有个同学是做知识管理的,产品经理告诉他:部门内所有资源都可以调动,目标只有一个“经验和案例要在内部应用起来,提升效率”。这个同学觉得自己刚来这个部门,很多人都不熟悉,还是慢慢来吧,于是花半年时间搞了个案例库,不断督促大家输出案例。结果大家都很烦他,觉得他是个骚扰者,严重干扰了工作效率。
他把一个杠杆性任务活生生的做成了平庸到极点的例行工作。
任何事情都可以做成杠杆再跳出去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被这类“阶层固化”、“中产破产”、“一套房子决定命运”这类的话题给击中?
可能是因为我们只是本能的感觉自己缺少很多东西,但是没有想清楚自己具体要做什么,所以才会被各种外界的信息干扰。我们就像好奇宝宝,外面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伸头去瞅半天,仿佛我们的时间比南京新街口的汽车尾气还便宜。
换个角度看,我们唯一要做的,或许就是“做点有价值、有意思的事情”,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顺带着让自己走上一条通往上级阶层的道路。例如:
将当前的工作做到105分。将主管分配的任务当成自己的任务(而不是应付主管的要求)。看看周边还有哪些事情难度特别大或者成本很高的,看看如何搞定它。是否可以做个工具或者模板,让别人节约一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太关注其他的东西,不要被他们扰乱你的节奏。
例如你的目标是拥有10亿元的财富,那么就不要总是去研究穷人为什么这么穷,而是要研究富人为什么这么富。因为各种贫穷的原因、状态等与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或者这样说吧,毕生研究贫穷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富裕,因为他的思维已经被贫穷“固化”了。
你关注什么,就会拥有什么你关注什么,就会靠拢什么(不是它向你靠拢):人的注意力带宽是有限的,关注了一个东西,就会忽略其他的东西,从而快速向目标靠拢。
同样,整天都忧虑“阶层固化”的人,也很难跳出自己的阶层,与其天天担忧这个、愤懑那个,不如做点能够帮助到别人的事情,为别人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
(请关注镭师兄,华为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