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把纪录片《中国通史》看完,想把自己所谓的书本文化知识来一个系统的串珠。
基于自己的自我强迫症,我仍是从第一集开始看。
孔子,站在了我的面前。
事实上,孔子自己的一生是不得志的,很大一部分时间,他在颠破流离中过着落魄的生活。
作为那个时代的清醒者,他积极推行自己的观点,不断向统治者,向大众讲解自己的见解。
所有的论点,都围绕着“礼”和“仁”来进行。遗憾的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他是不得志的。
一百多年后,庄子毅然带着这些理论,奔波在各个国家间,虽然人们在这么多年的耳闻目睹中,知道了其中的思想,可没有统治者来推广它,依然不得志。
对于孔子来说,刘邦是一个知音。
焚书坑儒事件过后18年,刘邦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供奉孔子像,也推崇孔子的学说,来维护他的统治。
一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才成为各阶段统治者的文化传承。
从理学的规矩刻板,一直到奇人王阳明的大融合,才彻底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大更新。
可以这样总结一下:
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儒家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历史占比重较大的一部分,是一串闪亮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