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1254 年 - 1322 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自号水晶宫道人,也作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是宋末元初的官员、画家、书法家。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十世孙。
在绘画方面,赵孟頫山水、人物、花鸟画皆擅长,是元代文人画的开创先锋,传世作品有《洛神赋卷》《人马图》等1。在书法方面,他擅长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创 “赵体” 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 “楷书四大家”,传世作品有《六体千字文》《妙严寺记》。他也擅作诗文,主要作品有《松雪斋文集》。
赵孟頫在宋、元两朝都曾任官。南宋末年,他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他赋闲在家。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他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再度出仕,深受元世祖忽必烈、元仁宗、元英宗赏识,曾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等职。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 年),赵孟頫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谥号文敏,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
赵孟頫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3。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藏和研究,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豆包
国家之亡,有时候是国土的沦丧、江山的易主。而文化之亡,则可能就将亡国灭种。如古印度、古埃及的文明。
赵孟頫是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在蒙元一统江山的时候,他成了元帝国极度靠拢、拉拢的角色,因为他的特殊身份。
然而,这样的身份,给他造成的困惑也是极大的,痛苦也是极大的。首先是面对社稷江山的沦丧,祖宗的不可继。
1127年靖康之难,北宋的徽钦二帝被俘虏至黑龙江远寒之地。而1276的赵昰(同是的音)、赵昺(同丙的音)殁于广东新会(崖山之畔)。
149年的僵持,苟延残喘。
其实作为300年的后人,整整十代人,赵孟頫,有点像三国时期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早就成了织席贩履之徒了,又何来社会地位呢?
然而,富贵与他无关,殉难却要强人所难。这就是人性使然。
赵孟頫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他北上做亡国奴,想北元称臣投降,也是为了文化的延续。有的人如文天祥、陆秀夫等为了民族大义,他们舍生忘死,为国靖难。
然而赵孟頫却因为文化的不可沦丧,而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和光同尘,忍辱负重,背负着滚滚骂名,而坚毅的走在北方,去继续他未尽的文化事业,将中华文化的根脉继续在北方延续……
生亦何难,死亦何易。活着,有时候比死去更艰难。
1311年,他受寒病倒给他长子赵亮的信中言:“虽明知幻起幻灭,不足深悲,然见道未澈,念起便哀。”
虽然族人深恶之,然而元仁宗却深爱其才。说:“唐有李白,宋有苏轼,朕而今有赵子昂(赵孟頫字子昂)……”言语间不吝赞美之辞。
元代虽以残暴著称,但不得不肯定的是,正是草原民族开放的胸襟和包容的政策造就了“宗教混搭,天下一家”的壮观景象。蒙古人横扫全球,既作为征服者,也充当了人类文明至高无上的文化载体。
北元时期的大都是繁华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在这一点上也极大的拓展和丰富了偏安南方一隅的赵孟頫的视野和格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懦弱是值得的,他的不敢死是对的。
研究赵孟頫的学者有一个说法:历史是复杂的,在这种超级百搭的特殊文化语境中,以赵孟頫为代表的汉儒文化异军突起,与其说是逆境中的反抗,倒不如说是纷繁之境的清晰自觉,是与异质文化艺术的互相成就。
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赵的北上是改变元代诗的契机。”
是的,一介书生,在铁血战争,敌人狂飙的马蹄、飞簇面前无疑是渺小的,他的死如蝼蚁又何异?
然而,正是这样的背负骂名的忍辱负重之北上,却将中华文脉得以了延续和发展,所以他的苟活何尝不是一种永生呢?
——力 2024年10月28日 甲辰年九月廿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