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内心强大的人往往都能承受别人承受不了的痛苦?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成长背景、生活习惯、目标驱动等自然不在话下,但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共性较少被提及,那就是内心强大的人通常拥有觉醒的自我。
伴随着自我的觉醒,他们对待痛苦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在这些人的心目中:自我是自我,自我的痛苦是自我的痛苦,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儿。
他们甚至还会认为正是这些痛苦才使他们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智慧。
所谓痛苦,不过是包裹你智慧的那一层壳破碎了。
——纪伯伦
关于“自我觉醒”,冥想教练伽依·阿姆斯特朗给出的定义言简意赅:“在你体验到什么的时候,知道你正在体验的是什么。”
自我觉醒是时时刻刻存在的知觉。它能带给我们自由的空间,它使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感知”的流动上,让每一刻都灵动鲜活。
如果自我没有觉醒,当我们遭受痛苦的时候,往往会陷入内心的纠结之中。
例如,当你被解雇时,可能会认为自己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上司对自己怀有主观上的偏见。午夜时还会辗转反侧,脑子里满是对自己不能好好供养家庭的绝望,甚至还会想象着报复上司的各种方法。
这时候,我们的“自我”在哪里呢?在这些纷杂之中吗?不,它已经偷偷开溜了。
“我”溜进自己的意识之中,乘电梯跑到顶层,把所有恐惧和悲伤的情绪都挡在门外,跟世界争辩自己的价值所在,还图谋着新的未来。
这是我们遭受痛苦之后通常的情况。在脑海里盘旋纠缠的纷繁思维和情绪之中,我们找不到“自己”了。
有些人好像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容易进入自我觉醒,但其实不管你的起点在哪儿,都可以通过练习,深入到自我觉醒中。
你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察觉你身体内部和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觉醒过来。
你可以向自己发问:我是否感到困惑、空虚、得意、紧张,或者平静?我能否感觉到胃部在收紧,脸颊在发热?我是否在为将来担忧?
对当下任何知觉的自我觉醒,都可以让我们从平常制造压力的心理机制中获得放松。
自我觉醒的反面是“心智混沌”,它会在这些情况下发生,例如:
刚刚向你介绍过某人,你就忘记了他的名字;
走进厨房,却忘了进来是为了做什么;
不饿的时候却在吃东西;
困在堵塞的交通中时,为迟到而焦躁;
在拜访父母时表现得像个小孩子;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了一个小时,却几乎不记得任何细节。
这即是我们沉迷的时候,对自己的所做、所思和所想毫无感知,表现得像进入了自动驾驶模式。
你也许已经注意到我们生活中绝大部分时候都处于一种多么混沌的状态:一心想左右自己的情感,结果却被自己的情感所左右!
自我觉醒一方面要时时刻刻明了我们的思绪正在何方,另一方面要能够有技巧地去引导我们的关注点。
当你在痛苦的海洋中漂泊时,需要一只锚让自己停靠下来。
要义是让你的思维处于一种相对比较易于接纳的状态,感知到一系列的知觉,而不需要对它们比较、评判、标注或者评价。
如果我们只是这样简单地去观察它们的来来去去,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活就简单多了。
让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练习,以一个放松、舒适的姿势坐下,腰背挺直。闭上你的眼睛,全闭或者半闭都可以。
想象你的耳朵像圆盘式卫星天线一样,能够接收环境中的任何声音。就这样坐着并接收周围的声波振动。
你不需要标注这些声音,不需要喜欢这些声音,也不需要让你的注意力跟踪任何一束特定的声音——只是去倾听所有那些将自己展示给你的振动。
让这些声音自由来去,一轮接一轮。不要试图去搜索你周围的声音,让他们自动进入到你耳中。
如果你注意到自己的思维乘着思绪的火车溜走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重新回到倾听的任务上来就好。
就这样停留一段时间后,慢慢睁开眼睛。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简单地去将注意力放在周围的声音上会让你多么放松,甚至比你可能熟悉的其他方法还要让人舒心,比如放松训练或者自我催眠。
这是因为你将头脑中所有的东西都放下了,包括“放松”这项任务。
如果你执著于这项任务,无疑会事与愿违,让你更加紧张不安。静坐倾听5 分钟,你会轻松一整天。当你跟周围各种声音交织而成的交响乐一起“存在”于此时,你内心深处的自我便开始了觉醒。
你可能还会发现,自己在简单的倾听之上加了几项多余的任务。例如,你可能会一一标注这些声音:“汽车”、“小孩子在笑”、“关门声”。这会花费更多力气。
所有这些自动的心理功能——标注、评判、游荡的思维——让倾听变得比本身要困难一些。
如果可能的话,重新再试一次上面的练习。你可以在脑海中对“评判”、“标注”和“思索”做一下记录,以及它们是何时闯进来的。
然后再回到倾听的任务中。当注意到自己在标注时,对自己说“标注”;在评判时,对自己说“评判”;撞见自己沉浸在思绪中时,对自己说“思索”。
当我们的思绪精疲力竭地不断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的时候,或者当我们被不开心的念头和感情占据了心神时,大部分的精神痛苦便会由此产生。
既然我们注意到思维是按这种方式运转的,就需要给它一只锚——一个中立的、不会动荡的地方。
对于思维,最常用的一只锚就是我们的呼吸,但也可能会有人发现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经历过身体创伤的人可能不想被提醒注意自己的身体,因为那样会唤起痛苦的记忆。那些担心自己健康的人会发现,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会激起新的担忧。
注重细节或者强迫症类型的人可能发现,当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时,会由于注意力过于紧张而导致呼吸加快。
不喜欢自己身体形貌或者感觉的人可能会发现,注意自己的呼吸一般会让他们过于贴近自己的身体。
如果你有这些体验中的任何一种,可以给自己选一只不同的锚。唯一的必备条件是,它必须是随手可得的。
有些人喜欢用一个词作为自己的锚,或者是下面这些部位的感觉:放在地板上的脚、交叠在膝盖上的双手,或者身体的某个区域,比如心脏周围或者双眼之间的某点。
如果让你的注意力集中到身体内部很困难,那么就选择身体表面或者体外的某个物件。
不管你选择了什么作为自己的锚,随着时间流逝,它都会变得像你的朋友一样亲密。
参考来源:
(美)克里斯托弗·肯·吉莫《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