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涉疫机动车驾驶人病驾、药驾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
2023-02-01 21:18  浏览:4106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导 语

大部分人“阳”了以后会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嗜睡、头晕等症状,此时病中驾车或服药后驾车会带来一定的交通安全风险,甚至引发交通事故。随着防疫政策调整后交通出行需求的快速恢复,相关的病驾、药驾问题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为此,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梳理了驾驶人感染新冠病毒后身体机能、心理认知发生的变化,分析了药物对驾驶行为影响机理,并提出病驾、药驾防治对策建议,助力道路交通事故“减量控大”工作。

新冠病毒感染后的身心状态

研究证明,新冠病毒感染对不同人群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均会造成一定影响。一方面,是病毒感染对人体生理层面的影响,主要在感染后、服药后和康复后三个阶段,且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是感染病毒、治疗过程中病人心理和认知的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和持续性。

☞ 感染初期的症状。感染新冠病毒后,个体临床表征各不相同,大部分感染者初期临床症状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发热、咳嗽和乏力,其中发热是感染者的主要症状。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典型症状见表1。


☞ 服药后的状态。由于个体差异,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症状不尽相同,服用的药物种类也因人而异。对于占大多数轻型症状患者而言,通常服用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止咳药或者中药来缓解症状。需要注意的是,服用的各类药物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晕、乏力等。常见抗新冠病毒药品及不良反应见表2。


☞ 康复后的持续影响。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康复后可能会出现长期且持续的症状,即“长新冠”(见表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长新冠”指的是感染新冠病毒的3个月后还有症状,并且最少持续2个月,且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这些症状。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咳嗽、呼吸困难、关节或肌肉疼痛、胸痛、味觉或嗅觉改变、焦虑或情绪低落等。个人症状、严重程度和病历因人而异,其中严重疲劳是最常见的症状。


☞ 部分心理和认知问题。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显著增加,由此也会导致部分心理和认知问题(见表4)。 对患者而言,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最高,达94%; 其次是睡眠、抑郁、焦虑等症状。 新冠病毒感染康复者在急性期症状缓解数月后仍可能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约20%的康复者至少存在一种精神心理症状。这些问题对驾驶人群体所造成的心理影响不能忽视。


新冠病毒感染后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驾驶机动车的过程是驾驶人“识别-判断-操作”循环往复、执行动态驾驶任务的过程。全面的感知识别、快速的判断反应和准确的操作执行是安全驾驶能力的关键。 感染新冠病毒后,身体出现各类症状和不良反应对驾驶人的安全驾驶能力可能产生不利影响(见表5)。


☞ 典型症状/反应对驾驶能力的影响。一是降低感知识别能力。驾驶过程中信息的获取主要依托于视力、听力等感官,而从感染新冠病毒的临床症状来看,嗜睡、头晕、头痛、结膜炎等症状会妨碍驾驶人及时有效观察感知道路交通情况。止咳药物不良反应常见于嗜睡、头晕、眼花;解热镇痛药、复方感冒药、抗病毒药物等可能引起视物模糊、头晕、眩晕等不良反应,均会严重妨碍驾驶人的感知识别,阻碍信息获取。二是降低判断决策效率。驾驶人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判断决策需要有迅速的反应和正确的判断。嗜睡、疼痛、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会延长驾驶人的反应和决策时间;抗组胺药物、复方感冒药对中枢神经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服用后可能引起大脑反应迟钝、警觉性下降,还有可能产生嗜睡、头晕等症状,导致驾驶人的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明显降低。三是降低驾驶操作的协调性。安全驾驶操作需要肢体力量的支撑,操作执行对准确性、协调性具有一定要求。新冠病毒感染后,炎症造成浑身乏力现象,呼吸不畅可能影响肢体操作的协调性。服用含可待因类止咳药物可能出现手抖、痉挛、抽搐等现象;解热镇痛药物、复方感冒药引起的乏力、困倦则可能降低驾驶操作的协调性、准确性,易发生误操作的危险。

☞ 心理和认知问题对安全驾驶的影响。面对新冠病毒极强的传染性及其对个人工作、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各类驾驶群体均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如疫情防控对私家车驾驶人驾车出行需求的抑制、客货运驾驶人在疫情期间面临阶段性生存压力,类似心理或情绪问题都不容忽视,并极有可能构成道路交通安全的隐患。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驾驶人应对突发情况能力下降;睡眠问题引发疲劳驾驶;焦虑和抑郁极易造成分心驾驶、路怒等。国外研究表明,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分心驾驶行为明显增多,有数据显示,大约16%的交通事故中肇事驾驶人在碰撞发生前5秒钟有使用手机行为。

新冠病毒感染的病驾、药驾防治对策

考虑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政策变化和趋势,基于新冠病毒感染对安全驾驶能力的影响,结合现阶段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实际情况,从重点驾驶群体管理、专题宣传教育和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 聚焦重点驾驶群体,强化职业驾驶人安全管理。一是建立重点驾驶人协同管理机制。商请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部门建立健全重点客货运驾驶人健康管理机制,根据辖区内新冠病毒感染情况开展重点客货运企业督导检查、宣传教育,及时排查清理存在的病驾、药驾安全隐患,提高企业责任主体及“两客一危一货一校”车辆驾驶人安全意识。二是压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督促、帮助、指导客货运输企业建立重点驾驶人健康状况监测和报告制度,强化疫情监测和防控应对机制,密切关注驾驶人身心健康状态,优化客货车驾驶人在春运期间排班管理,加强对驾驶人的教育引导,预防驾驶人带病上岗、服药驾车;杜绝疲劳驾驶、分心驾驶、路怒别车等危险驾驶行为。

☞ 聚焦普通驾驶群体,推动病驾、药驾防治宣传教育。积极会同卫生健康部门,客观评估辖区新冠病毒感染形势,有序开展病驾、药驾防治知识宣传。一是加强内容制作。研究梳理新冠病毒感染影响安全驾驶相关研究成果,并充分运用近期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病驾、药驾导致事故案例,编制多种形式宣传作品,为拒绝病驾、药驾宣传提供基础。二是丰富宣传形式。发挥线上宣传和阵地宣传各自优势,融合春运期间路面高压严管态势,进行持续性、系统性、全民性主题宣传,形成密集网络宣传攻势和浓厚阵地宣传氛围。三是抓住宣传时机。在春运期间,针对新手驾驶人、营运车辆驾驶人、老年驾驶人等重点群体,在医院、药店、服务区等重点机构场所开展主题宣传,筑牢病驾、药驾防治的社会基础。四是创新精准宣传机制。会同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驾驶人就医购药信息互通机制,利用交管12123、手机短信等渠道,对因新冠病毒感染就医买药群体开展精准宣传,实现病驾、药驾精准预防。

☞ 聚焦部门协同共治,推动病驾、药驾治理形成合力。推动建立融合医学研究、药物监管、交通运输、交通安全管理等部门间协作机制。一是强化关键事项研究。推进新冠病毒感染理论和临床研究等角度研究,加强疾病、药物损害驾驶能力机理理论和实证探索,特别是针对“长新冠”对驾驶人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影响研究,提高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病驾、药驾问题预防的科学水平。二是强化关键群体监测。推动客货运输企业建立健全驾驶人心理健康评估检测机制,将驾驶人心理健康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体系,推动交通运输部门将药驾、病驾相关知识纳入驾驶培训内容体系。三是强化关键环节防控。推动卫生健康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强化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网上药店等环节管理,强化医生护士、药店人员责任意识和能力,落实用药医嘱、售药指导等要求,提示提醒驾驶人切勿病驾、药驾,提高驾驶人安全驾驶意识。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赵立波 刘晓晨 郝成宇)

编校丨刘林、王二娜

审核 | 巩建国、周文辉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声明:如需转载或开白名单,请留言联系获取授权!转载须在文首标注来源交通言究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人:616c****    IP:125.64.6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