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我与父辈》,理解是最好的爱
2023-07-07 04:22  浏览:2121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走进《我与父辈》

初读《我与父辈》还是在读书的时候,没有什么生活的经历,只觉那是作者与父辈故事的讲述。再读《我与父辈》,是我已离家数载,在生活的磨砺中读懂了父母,也常常心怀歉疚。

命运就是人生不可预测的悲喜剧的前奏和尾声,是人生中顿足的忏悔和无奈。     
《我与父辈》是一本充满苦味、苦涩和苦难的书;一本用大爱,用揪心的痛疼、真诚的感受、和永远无法弥补的忏悔之心写成的书;一本父母看了想送给儿女的书:请了解你们的父辈;一本儿女看了想送给父母的书:感恩,我们的父辈。

以上这两段话是我看到对这本书的推荐语,人生路漫漫,我们都是在一边行进一边成长。小时候父辈教导我们如何如何又或者他们用行动潜移默化着我们,但我们总是在不断的逃离,希望和他们不一样,殊不知我们所走出的路大多是因为有我们父辈的托举,可惜的是我们总是读懂的太晚。

走进《我与父辈》这本书,平实的语言,温暖直击着人心,故事很简单,作者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写起,把人们带回到上个世纪那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讲述了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父亲、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阎连科,1958年8月出生于河南洛阳嵩县田湖瑶沟,中国当代作家 。1978年应征入伍,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情感狱》《最后一名女知青》《生死晶黄》《日光流年》《受活》,小说集《黄金洞》,中短篇小说《年月日》等。2018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曾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奖项二十多次。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越、法、英、德、意、荷、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等三十多种语言。他与莫言、贾平凹、余华等作家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小说情节夸张、故事奇特,笔触滑稽,充满了超现实的荒诞。但就是这样一个以夸张、荒诞为写作特点的作家,却写了一部和小说风格迥然不同的长篇散文,而且还是自传体长篇散文,就是这本《我与父辈》。

但对于这本书,作者阎连科自己是这么说的:

在别人,《我与父辈》是一部长篇散文作品;而在我, 那是一次对父辈的写作祭奠,是一个常有过错的儿子跪在祖坟前的默念、回想和懊忆。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它是一颗钻石,和书的厚重相比,所有的奖项和盛誉都显得太轻了。

三、读懂《我与父辈》

苦难中的逃离:

那是一个苦难的年代,从阎连科记事起,家里的生活就一直很艰难。父母们日出劳作、日落而息,孩子们一边读书一边劳作,一家人无休无止地劳动,换来的却是无休止的饥饿。衣无温暖,食无饱饭,一家只能供得起一个孩子读书。家里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白面,甚至连春节也吃不上饺子,只能在红薯面外裹上白面,做一点黑白花卷馍。

此外,阎连科的大姐常年生病,腰椎总是不间断地疼痛,时常需要寻医问药,父亲不到三十岁也得了哮喘,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阎连科目睹着这种种的苦难,他想要逃离。在后来的生活中城乡的差距更让他加强了这种逃离的愿望。

那个在二年级时候来自城里的小女孩在桌子上画的那道“三八线”,村里来的知青所享受到的优越待遇,还有在城市务工的四叔,让他感到了城乡的差距,生活与日子差别。

他在书里写道:

城里人把日子叫生活,乡村人把生活叫日子。这似乎是对同一种人生状态的不同说法,但本质上却有着天然的不同。日子更多的含义是一天加一天,天天都是那样,它单调乏味、沉重、烦闷,消耗着人的生命,而你又无力去改变。可生活却给人的感觉是丰饶的、轻松的、快乐的、充满希望的,它有色彩,有人气,有宽阔的马路,有明亮的路灯,也许你一生都不会去公园,图书馆,游泳馆,可那些地方永远在你的生活里等着你。
生活似乎是可以改变的,似乎是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日子却是恒久不变的,历朝历代,祖祖辈辈都是那样。生活是被父母喜爱,并总是穿得花枝招展的漂亮女儿,而日子却像是被父母依靠,并总是被打发出去做工挣钱的儿子。

所以逃离成了他年轻时候生活的动力,出走半生慢慢的他开始读懂父辈,也学会了与苦难和解。

在《我与父辈》这本书中,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很普通的,但在其中,却总能体会到很多似曾相识的情感。

1、温暖。

父亲每次干完活回来,总会带回来一把红枣或野果,自己却舍不得吃。大伯每次外出织洋袜子,都会给孩子们买来糖果糖豆,那是孩子们对生活的期盼。大伯因为好赌,输掉了尊严,即便想要自杀,也专程再给孩子们发一次糖果。每次家里改善伙食,父辈们都吃得比平时更少,只为了让孩子们多吃几口好饭。

四叔为了激励阎连科读书,毫不犹豫地将最时髦的“的确良”布衫,作为礼物送给侄子。

这些都是父辈对下一代的关爱,这些融入亲情之中的幸福,这些来自人间烟火中的暖流,让人感觉到特别的温暖。

2、悲壮

在最贫苦的年代,他们却拥有着最高贵的品质。当父亲一镢头一镢头整理着荒地的时候,当大伯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一肩一肩背着石块的时候,当大哥为了给大姐手术一管一管抽自己血的时候,当他为了多挣一些钱,一连十六个小时无休无止干活的时候……

他们在咬着牙坚持,憋着劲前进,生活再苦,他们坚信一定都会好起来的。不放弃,不低头,那种对生活的韧劲让人折服。

3、善良。

大伯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大伯的儿子铁成在部队不幸离世,中年遭遇失子之痛,可大伯没有去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他心疼那些像自己家一样来自普通的农家子弟,也是因为生活的无奈被迫远离家乡,辛苦打拼,如果追究会让很多人遭殃,但依然换不回儿子的性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伯将对儿子的爱,延展到对无数农家子弟的爱,他善良,朴素却伟大。

四叔,在城市务工,家在农村,“一头沉”的生活,生存在夹缝里的人。但四叔在工友回家照顾生病的母亲期间,帮工友干活,哪怕这个工友不是个好工人,人际关系很差,工作又苦又累,还连累自己被扣了半个月的工资,但四叔仍然这么做。因为就算对方不是一个好工友,但他是个孝子。

善良,是阎家父辈生命的底色,也是他们教会孩子的重要品质。

阎连科总结道,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正是那种滋润,让人的心灵成为未来充满善意与温情的一颗心。

阎连科叔伯兄妹15个,堂叔伯兄弟姐妹20几个人,包括他自己,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做官的,但他们一个个都把善良作为人生的底色后,在这底色之上去涂着别的色彩颜料,让人生尽可能地有些丰富、充满情谊和活着时多一些人间烟火的快乐与温暖。

这是阎连科的父辈,他们用温情和善良,温润了晚辈的人生。

4、遗憾。

在回忆父辈的过程中,阎连科对自己是有责备,责备自己没有替家庭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父母需要他的时候逃离去当兵,没有对父亲有更多的关爱、没有让父亲生前看一眼喜爱的电影。

他自责道:

我们这些做晚辈儿女的,总是要把父母对我们少年的疼爱,无休止地拉长到青年和中年。只要父母健在,就永远把老人当作当年三四十岁的壮年去对待,永远把自己当成少不更事的孩童,去享受父母给我们的心怀和疼爱,哪怕自己已经是壮年,而父母长辈们已经步入老年的行列里。

我们总以为这种疼爱是源远流长,是可以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总觉得是他们太唠叨,太繁琐,我们在一味的叛逆逃离。殊不知,他们在生活的劳累中已然精疲力尽,元气耗尽,他们真的会老去,会离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怎样一种心痛和遗憾。

年少时,我们总想逃离父辈,逃离故乡。可时光荏苒,当我们蓦然回首,才发现,正是他们,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我们有了触摸天空的勇气;站在他们的身下,我们有了不惧风雨的勇气。

愿我们都不留遗憾的去爱我们的父辈,并去读懂他们,去理解他们。

发布人:f7d6****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