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时候天气特别适合去旅游,因为天气凉爽,太阳也不会特别的照晒。中秋时节,那些名胜景点会特别的拥挤,适合去比较偏僻或者是名气并不算特别大的古镇游玩。
仲秋,我突然萌生了去长泾古镇走走的念头。这个既属于吴语区,又传承着楚国风骨的江阴长泾古镇,它的繁华并不遥远。当来到这临水建街、因街成市的古镇时,只见古墙灰瓦老店,小桥流水人家,有一种沧桑而熟悉的味道,也闻到了满街传统中秋月饼的香味。
虽然这个古镇的面积并不是特别的大,但当走在蜿蜒的街道,看着两旁高低错落的民居房,慢悠悠地穿梭在古镇当中,看着那勾连着的幽深小巷,倒觉得真的是清雅静幽。
走进长泾,宛如走进一幅色彩绚丽的泼彩水墨画,这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千年不朽的湖光水色,以其吴韵楚风的独特魅力,向世人展示她的风采。
临河是一色的石驳岸,窄窄的街面由一色的石板铺成,石驳岸上,又是一色的河埠,石阶沿着河或朝东或向西,一直伸进水中,石岸上凿有水井,一色的石井栏杆。
长泾的兴盛起于宋代,因长泾地处长江和太湖连线的中心节点,水系发达,交通便利,逐步形成南北两大集市,故名东城里。明成化年间,又通河道,使三泾成一水,东西各与大河相通,两岸依水逐渐成街成市。街有两条,隔河相对,东西并行,河南河北的两街,以四桥沟通,又形成四弄。
在明清时期,才是这里最繁华的时候,在当时,就有很多巨商官宦居住在老街,商铺林立,众多民居建筑。如今保留到现在的明清建筑有50多处,其中还有许多是名人的故居,不可多得的文物遗迹,展现着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数百年沧桑岁月,印记着那份淳厚与质朴,是杏花春雨的诗情,是小桥流水的画意,是明月清风的雅兴。细听忽远忽近的吴语絮声,任凭心情在此徜徉,一抹纯净,一丝优雅,自在心胸。
上官云珠纪念馆、张大烈故居、大福蚕种场……一幅幅打开,便打开了长泾古镇悠悠的时空,打开了古镇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
这里的建筑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风格,很多古老的遗迹,百年来一直都保存到了现在,让人叹为观止,看着那些古朴的民居住宅,确有一种穿越到了过去的恍惚感。
临街的店面,大多是两层小楼,紧紧地靠在一起,隔一段便是一条狭小而深长的小弄,狭窄的街道与明清式的廊檐构成了“一线天”,两侧小楼相依。透过门面穿堂望去,总会有好几进深的庭院,有的里面还藏着一个幽深的四合院。
走在长泾古镇的老街上,看着这些坚硬的山磨石,每一块石板都有着鲜明的标记,而在老街的下面,是有着下水道直通河流的。
长泾古镇是一代影星上官云珠的故乡,上官云珠1920年3月2日就出生在石板街上一座砖木结构的老楼里,临街的三间门面,底楼是江南特有的木排门,楼上是成排的花格窗。如今,窗下的木护墙上挂了一块匾,上书“上官云珠纪念馆”。
上官云珠是中国第一代电影表演艺术家,艺术成就高,人生命运老坎坷。美丽端庄的照片挂在全国各地影院墙上,曾经是多少男子的梦中情人。一代巨星足以让长泾活色生香,也印证了江南出美女、江南多才艺的风情。
到长泾古镇,月饼是个绕不开的话题。长泾是苏式月饼之乡,西街三四百米长的青石板老街,竟然鳞次栉比有数十家月饼店铺。加上长泾老衔周围的月饼店铺,足有上百家。
长泾月饼最早的传说源于元代,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江阴县志》载“茶食长泾市为佳”,其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被列为“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泾的月饼是典型的苏式月饼,口感松酥,油而不腻。除传统的百果、五仁、椒盐、细沙、芝麻、葱油等口味以外,低聚糖、灵芝、榴莲、火龙果等新品“百花齐放”。
长泾月饼不但馅足料好,而且好吃不贵。店家作坊普遍重内质而简包装,散吃自买的往往是油纸一张,五个一桶一包。送亲馈友的包装也是简约大方,和社会上流行的过度包装相比,实用实惠。怪不得人们说,长泾月饼真材实料,用古法手工技术制作,是真正喷香扑鼻的月饼。
一百多年前,两代帝师翁同龢己被贬,回到老家常熟反省。他经常外出闲逛游玩。长泾古镇上有一家张慎裕老店,制作的茶食远近闻名。翁老先生是到江阴伞墩赏梅花,很高兴,在回家途中,与身边的人提起长泾的茶食,他很想去尝尝,特命船夫冒雨在长泾停泊。这一消息很快传开,乡里人都想目睹皇帝老师的风采,蜂拥而来,把狭窄的石板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翁老很想挤过人群到张慎裕茶食店一尝。但一想到慈禧太后还在暗中派人监视他,他不敢乱说乱动,以免招来杀身之祸,只得扫兴而归。
今天我们还能在常熟翁同龢纪念馆中查阅到翁同龢的日记。可以想见,长泾月饼茶食名声之所以如此显赫,肯定与翁同龢其人喜欢长泾的特色茶食糕饼是分不开的。老字号“张慎裕”,始创于清朝同治年间,在当时的江南地区享有盛名直到今日,现在的店铺仍旧悬挂翁同龢“张慎裕”书法字迹,颇具有历史感。
长泾老街的西边,近年新建了一条南北向的“长泾明清街”,房屋外观虽是仿古式样,内部却按现代商业模式运作,商铺鳞次栉比,街上车水马龙,一派现代都市的繁荣景象。
石板街的东尽头是已有80年历史的大福蚕种场,偌大的院落,一色的民国初年的建筑,两层半敞开式的长楼,院里的所有建筑都以连廊沟通,蜿蜒曲折,其间小院错落,深邃幽雅。
这里曾是江南最大的蚕种场,年产优质杂交蚕种5万多张,以“帆船”牌商标,远销苏、浙、沪和新疆。从墙上两张古丝绸之路地图看,这里蚕种、蚕丝和丝绸由江南水乡的河湖港汊,经长江、运河运往洛阳、开封,再到长安,出西域,直到西欧大陆。
出大福蚕种场大门,面河正是个衰落的船码头。站在码头上,遥想当年长泾河,水通长江,长江口涨潮时,江潮涌入内河,特别是涨大潮时,江水涌到长泾,如飓风西来,河水卷起千堆白雪。曾有诗为证:长泾水长已千古,下有通潮接江浦。朝生暮落春复秋,神鱼跃渊势吞吐。忽惊巨风从西来,沸腾怒气喧如雪。
那潮声帆影、鼎沸人声虽已远去,但长泾领风气之先的名人风范,还是被人传扬。就是这条窄窄的石板街走出了众多名人,有“两弹一星”元勋张大煜,有天文学家沈璿、同位素专家张理刚。抗日志士包汉生。
站在一湾泾水河畔,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积淀,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感官、激荡着心灵,油然生起一种珍藏的冲动,历史的美、文化的美以及浸润着历史文化的人的美,这就是长泾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