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是奶奶口中的话。在我小时候便听闻,却不知为何?茶非说吃,为什么不说喝?
鸡在院子里打斗,火在灶炕里笑,奶奶说有客人要来,我不明白其中,便是应了奶奶的话,变成习以为常。奶奶口里的吃茶便应运而生,她说:到堂里吃茶。有一种尊贵及厚重的邀请,却又不减少热情。
读了书,查了些许资料,也没查明所以,奶奶的这口吃茶为何?也许只是如资料说,吃茶本来的意思即喝茶。也许只有奶奶知晓,也问不出所以然。
在华东一带盛产品质好的茶叶,所以华东地区的人们喝茶时,不小心把茶叶喝到嘴里,是不会吐出来的,而是把茶叶嚼碎,吞入腹中。在婚俗中,“吃茶”意味着许婚,即旧时女子受聘于男家。
权且不知吃茶的意味,我倒挺适用奶奶的吃茶。里间吃茶,待客甚欢。好似“吃”比“喝”好,迎宾客,吃四方。自此茶的吃味便种在我的心里,这是奶奶留给茶的一道光,我也接下了。
后山,有一片茶,未经管理,也未经采摘,生长成了一片野茶,逢春便盛。我随母亲去干农活,母亲锄地而种,种地瓜,茶便在其右。
我那时尚小,不明野茶为何生长,又为何不为所用。后来得知,茶是前人种,只是这个种茶之人不在,说的是上几辈人吃茶的事。
茶继无人?方觉有意思。这事说种茶人喜欢喝茶,在一个时间种下,春秋两季经各种方式成茶,我们称野茶,说的是农人自己制作的茶。一卖茶,二自喝,两者都不具备了,所以山后的茶树也就变成了野茶。
九十年代末,三叔变成了茶农。我记得三叔去过煤矿,也卖过地摊货物,不知何时开始以茶农身份进入脑海。是以茶农自居,便是一个制茶人。
台湾人来乡里建了茶厂,名曰大方广,好不气阔。选地为砖厂处,种茶区为七麓,乡茶便由此盛。
茶树宜生长在此,或因气候宜,或因高度宜。云雾缭绕常年久,茶叶甚好。故乡茶便重新复苏。
三叔挖煤时日久了,便觉不安,家里农忙也离不开,便去了茶厂,遂成茶农。一是制茶赚工钱养家。二是顾及农活家庭。
至此,乡茶开始发源,追茶史,培养了一批制茶人。
老房子对面,有山曰大仙峯,“峯”为“峰”,我不解。在山石雕刻常见“峯”。“峰”是自然相聚一起,“峯”含有一种带领下相聚之意。峯是峰的本字,峰是由峯变形而来。山的顶层或者是形似山峰的物体,也比喻一个人的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峰”形容山峰纵横起伏,如峰回路转和千峰万壑,有褒扬意,如登峰造极。
半山腰处有寺庙,曰石崇寺。传说昔日有高僧在此修行,佛法得闲,便在山的一处种下茶树,以茶养心,茶曰黑茶,此茶便是发源,至今渺远。故制茶人寻茶此处,便以该茶自居品茗。
我甚喜欢这样的传与说。它赋予了茶更多的想象,也赋予了茶更多的追根溯源,更有甚是对茶的崇敬,赋予制茶人对大自然的恭敬。
来到乡,以茶敬客,便成茶俗。吃茶有茶事,茶事变由此演变成习俗。吃茶闭,便安排吃饭,以红蛋,炒米粉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