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第二次读《答魏师说书》,第二段先生说——“意”与“良知”当分别明白。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依得良知,即无有不是矣。
这段话是说,“意”与“良知”应当分辨清楚。凡是应物而起的念头,都称为“意”。“意”有对有错,而能跳出来看到这个“意”的,就是“良知”。只要依循良知而行,便不会有错啦。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说话办事中正、像圣人那样,考虑得周全,滴水不漏有智慧。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通过学习这一段,我感悟到,之所以我们说话做事偏颇,缺少智慧,就是因为我们致良知的功夫还不够,事来的时候,应物而起的“意”和“念”还太多。这个“意”和“念”随着事情的发生,马上就开始了评判,评判的标准就是自己人生过往的经验、学到的概念等等,这些经验、知识概念,是后天学来的,而非良知。
昨天晚上带孩子下楼活动时,领居家阿姨带着外孙女一起同行。刚走出楼栋口,阿姨就开始吐槽女婿发脾气的事。
我心里马上就升起一丝反感,不想听,心想:您的家务事说给我听,我也解决不了啊,再说了,我压根不喜欢背后说人坏话的人,何况那是你的亲人,是你的女婿啊。意识到自己的这个评判的“念”之后,我一边听一边脑子里开起了小岔——这家的女婿三十多岁就生了场重病落得半身不遂,阿姨不得不离开自己家,来到闺女家帮衬,一住就是四五年,中间极少回家看老伴,就连过年也是不回去的。老太太有话没处说,不能总是都给闺女说啊,闺女是家里的顶梁柱,拼命地工作,作为老娘一定也不愿意再给闺女添堵,憋在心里的话,总得有个出口啊!给你说,不正是信任你的人靠得住,不会乱说嘛!你不感谢人家就算了,还反感人家负能量,致良知的功夫,真是差得太远了啊!
觉察到自己的评判后,良知启动了,再看阿姨,还挺不容易的!看,慈悲心出来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用良知之心看待万事万物,会发现哪里有对与错?一切都是合理的,一切都是因与果的写照,没有什么是接受不了的,良知就是那个道,包罗万象,没有评判,没有好坏善恶之分。“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念才会评判是对还是错,是善还是恶。
今天一下子对先生四字教的这两句话有了一些清晰的认知。也终于明白,每天点评责善老师总是说的那句话是真的——“阳明心学是一门实学,事上磨境上练,不断提升自己的觉知力……”。终于在致良知的光明大道上,又前进了一步。感恩古圣先贤的智慧指引,感恩博仁老师的谆谆教导,感恩志愿者老师们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