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交通安全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也是千万个家庭无比牵挂的大事。当前,我国机动化进程持续发展,截至2022年3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0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87亿人。机动化的大发展为儿童美好出行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必须看到,儿童群体的交通出行安全风险也在叠加交织,面临的形势依然充满挑战。儿童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平安成长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守护。
近年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组织专业团队,针对我国少年儿童群体交通安全开展了专题研究。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公益支持,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发布并计划出版的《中国儿童交通安全蓝皮书系列:城市小学生交通安全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报告》是其中重要成果之一。该报告通过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及文献梳理,对我国城市小学生交通出行安全现状特征、风险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思路与方案,包括建设“儿童交通安全友好城市”的七条倡议。
研究报告里干货满满,大家一起来看下都有什么内容吧!
小学生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有哪些?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步行、乘坐私家车和乘坐电动自行车是小学生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其中步行的占比最高,这里也特别提醒步行时一定要在人行道或路缘石上行走与等候,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或过街设施;乘坐私家车出行要按照规定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或选用合适的儿童增高垫再系上安全带;乘坐电动自行车出行要全程佩戴好安全头盔。
小学生出行的风险特征有哪些?
我国小学生交通出行安全主要呈现这几个方面的特征:
√步行和乘坐电动自行车更容易受到事故伤害,慢行交通中的儿童安全保护需要特别重视。
√在步行过程中过马路的安全风险最为突出,教会孩子安全过马路刻不容缓。
√盲区造成的交通安全隐患不容忽视,针对儿童盲区的防范意识和避险技能有待普及。
√暑期里的交通事故集中多发,监护人守护看管好假期中的孩子十分必要。
小学生对交通安全的认知是怎么样的?
调查中我们普遍发现小学生对交通规则的认知还是比较清晰的,但也存在知识空白区:例如过马路要举手示意、保持匀速稳步、开车门要使用“远端手开门法”、注意转弯车辆和盲区、避免下车后从车前车后直接过马路等。此外监护人也要提高安全意识,我们在案例分析中发现,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事故是由于监护人监护失职造成的,包括低头看手机、与他人交谈、在路边买东西等情况下没有看管好孩子,导致孩子上路玩耍;过马路时没有“抓手腕”牵紧孩子导致孩子挣脱奔跑过马路等情形。
未来发展带来的两大新课题
一方面,随着我国机动化继续快速发展,城镇每百户私家车已超过40辆,汽车社会逐渐形成。在此条件下,儿童的交通出行半径不断扩大,所面对的出行场景和交通环境更加多元复杂,需要从教育、法治、工程、管理等维度作出更加积极的回应。
另一方面,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改变着当前的出行生态,通过先进的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精准监测预判儿童路面行为,加快科技对儿童交通安全的助力赋能也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课题。
提升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教育是关键
◆新时代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交通安全进校园和进社区已经成为开展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且进校园时间更早,发展得更为成熟。
通过搭建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基地是重要手段之一,以校园为常态化教育主体阵地,通过系列教品教具和各类体验及儿童交互设备,集成丰富的课程教学与教育资源环境,便于学校组织开展各类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助力安全教育体系稳步形成。
◆交通安全教育要与时俱进,明确目标和任务,提升“知危险、会避险”交通安全防范能力。
星愿基金“安全童行——小孩说话也管用”全国少年儿童交通安全提案征集活动,激发孩子们发现身边的交通安全隐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调查显示,少年儿童对自身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问题非常关注。
◆丰富教育理念,体验教育、文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等已见雏形,为各地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融入现代课程理念提供了指导。
各地在三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六一国际儿童节、九月秋季开学季以及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开展“开学第一课”已成为常态化工作,“开学第一课”逐渐成为品牌活动。
新时期,应如何整体提升城市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水平和交通文明素养?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国家发改委联合22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此框架下,我们提出构建“儿童交通安全友好城市”的倡议,主要有七个方面:
☞ 构建儿童友好型的交通安全教育体系
交通安全教育应保障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小学阶段儿童认知和行为差异较大,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应该有适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系统教育让小学生掌握知危险、会避险的能力。
☞ 完善儿童友好型的交通安全立法保护
经过不懈努力,关于乘车安全和乘车安全约束系统都已写进了最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地方立法上都有所体现,但相关儿童出行的路权保护、交通安全常态化教育等还需要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
☞ 培育具备儿童友好型安全意识的交通参与者
关注儿童安全,不仅是儿童本身,还需要我们所有的交通参与者共同努力,广大驾驶人和骑行人要更加重视道路上的儿童,培养防御性驾驶和骑行意识技能,在驾驶和骑行过程中做好风险预判。
☞ 塑造儿童友好型的家庭生态
交通安全意识和教育应融入每个家庭中,从孩子零岁时就开始,广大监护人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遵法守法,同时提高监护水平和教育水平。
☞ 优化儿童友好型的通学出行空间
当前相关部门也正在研究起草针对中小学校园周边的道路交通组织优化设计导则,对校园周边道路交通设施设置的科学性、交通组织优化的合理性作进一步细化规定,充分体现“儿童友好”的人文关怀内核,并在具体工作中予以落实。
☞ 打造儿童友好型的交通安全文化
设计和凝练儿童喜爱的交通安全文化符号,通过与警察职业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等相结合,培养孩子们接受交通安全教育的仪式感与使命感,丰富交通安全文化内涵,并围绕文创、游戏和主题社区设计等提升文化浸润的可达性。
☞ 创建儿童友好型的社会协同环境
筑牢形成学校悉心组织、交警科学支撑、家长倾力参与的“校-警-家”儿童交通安全教育主体协同力量,融汇更多公益机构、媒体和企业等社会资源共同加入,共创社会协同的生态环境。
交通安全从孩子们抓起,是持续提升下一代未来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文明素质的长远之计。多年来,我们的党委政府、教育和交警部门、学校及公益机构、企业在保护儿童交通安全方面做出了持久努力,让儿童交通安全理念不断创新,保护措施不断完善,宣传教育更成体系。“六一”儿童节已到来,希望研究报告的发布能够集聚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共同关注儿童交通安全,不断改善和提升我国儿童交通安全出行环境,守护着祖国花朵的茁壮、健康与平安成长。
祝全国小朋友们
“六一”国际儿童节快乐!
编校丨刘林 李芸玥
核稿 | 朱建安
声明:如需转载或开白名单,请留言联系获取授权!转载须在文首标注来源交通言究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