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单元备课
学生在这一单元将经历和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史,学习其中几种典型的计时工具的原理直至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计时器。本课作为这一单元第4课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本课之前,学生知道了利用太阳计时的日晷和圭表,也知道了日晷和圭表阴天无法使用。燃香计时会受到风的影响,水钟计时不太准确也不太方便,由此学生产生了探究更准确的计时工具的兴趣,即机械摆钟。通过观测不同的摆的摆动特点,探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制作一个摆钟,整体是层层递进的。
二、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有2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观察钟摆运动的特点,初步感知摆的等时性。
在这个活动中,设计了三次数活动,即全班一起大声数、一起小声数、默数。意在让学生在三次数的过程中掌握钟摆摆动的计数方法,规范操作,减小误差。同时,在这个活动中,就要帮助学生初步感知钟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次数是一样的这个概念。
活动二:自制单摆的运动特点
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接着播放实验操作视频,展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同样是为了规范操作,减小误差。
研讨分析本组数据和与之相同的小组,得出摆的等时性的特点;分析不同小组的实验数据,激发学生探究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兴趣。
三、上课感受+数据处理
1.上不下去的课
这节课我遇到的最大的困惑就是数据处理与分析。在第一次试讲完,我一团糟,甚至这节课点无法进行下去。数据完全说明不了等时性的特点,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自制摆在相同时间内的摆动次数不同。
第一次试讲数据
这是我第一次试讲的班级数据。课堂上我们太难得出同一个摆相同时间摆动次数一样的结论。
我求助我的师父杨艳老师。
杨老师给我的回复非常详细,我在规范学生的操作上面又做了调整,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强调注意事项和实验细节。开始了我的第二次试讲。
2.超时+难受的课
这节课我们学校帮我邀请吴川蓉老师指导。我在第一个环节就卡住了,这一次,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来按计时器、学生播放钟摆摆动的视频、剩下的学生数数。我的设计意图在于:呈现一个放大的小组布局,让学生在下一个环节有分工的意识。出现的效果就是,环节一的数据不统一,学生操作不规范,无法得到钟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这一结论。
环节二的数据如下:
研讨环节我让学生竖着看和横着看比较,竖着看,得不出摆的等时性的特点,横着看,还不如竖着看。我又一次在讲台上深深的难受了,这个数据,乱糟糟,emo。吴老师建议我关注新旧课标的区别,研读教师用书和新课标。
我回去马上翻了新课标也看了教材。
我根据吴老师的指导再一次修改了教学设计。环节一调整成老师控制,确保在环节一可以顺利得出结论。环节二录制了实验操作视频,实验注意事项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摆绳的长短也做了调整。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总之我觉得听了吴老师的指导后我没那么难受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天刘老师和我线上打磨教案,我又一次提起我那数据。刘老师问我,“你想要什么样的数据?”我也是第一次直视这个问题,我知道数据不理想,我想要一个理想的数据,怎么样的数据才是理想的?是我想要的?在这里就提到了数据可控和数据设计。我的数据,应该基于我的结论,设计出想要的效果,所以再一次回到了实验的改进。
我设计了两组绳长,一组40cm,一组20cm,绳长的数据也是听了刘老师的建议后自己用不同的绳长先做了实验,发现如果绳长相差太小,实验数据不明显,时间段也选择了15秒,这个时间段也是为了拉出两组实验数据的区别。另外,数据呈现方式,放弃了表格,改为了图表。由于我事先自己做了实验,所以我就知道这个实验做出来会得出什么样的数据,再来设计我的图表,数据可控,学生也看到更清晰。
数据呈现方式
设计不同摆长的摆
我开始了第三次试讲。
3.啰嗦的课
这节课我自己录了下来,晚上回去自己看,天,我怎么这么啰嗦。我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学生给不到我想要的答案,有的是我自己都觉得这句话说的不对,为了描补,我就说了很多话。
刘老师和吴老师都提到过语言要准确简练,我的教案不太合适。比如说环节一,我的教案是:教师操作,学生发分别大声、小声、默数摆动次数。这就导致我上课的时候变动太大了,每次都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果然看自己的课才是最尴尬的,我默默的添加了关键语句与关键问题串,尽可能的一句话说清楚。
4.正式上课
上课前我很紧张,上课了就忘记了,看到学生就忘记了有人听课。
一切都很美好。直到我发现漏了一个环节。我大脑疯狂转动,是现在返回去呢?还是接着上,现在返回去的话,刚才的过渡语和问题已经说出来了,返回去太明显了。我就接着上了,问题又来了,时间还剩下五分钟,我又返回去继续那个漏掉的环节。
刘老师下课及时提醒我,每一个环节的作用是什么?需不需要返回去,一定要根据环节作用想清楚。要学会听学生,比如在第一个研讨问题,根据你们组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有一个小组回答的是,“我觉得单摆摆动的次数和摆绳的长短以及摆幅有关”。我听到之后就没有处理。但是分析这个回答,教师可以追问一句“你们小组的数据支持这个发现吗?”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
四、研讨收获
1、教师的学生观
这节课不是教师的展示课,我要把这节课放在学生可以得到什么增量上面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是针对学生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也是备学生。具体体现在教学场景设计,教学视频设计,可观的实验,环境设计,器材优化以及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2、数据处理的优化
这次上课找那个最让我棘手的就是数据处理,数据如何获得?如何呈现?如何分析?都要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老师不能思维定式,数据呈现的方式有很多种。
3、语言的准确
老师提问题指向性不明,学生肯定答不出来,课堂效果不好,还浪费了时间。准确的问题,让我们得课堂更高效。
其实这个上课、磨课的过程很过瘾,我听了5节优质课,第一次听没有关注点,啥都听。试讲之后再听,感觉又不一样,我哪里是困惑的,我就去看别人是怎么处理的,每个环节,别的老师的过渡语怎么说的。到我试讲之后,再去听,感觉又不一样,我会思考为什么她要这样处理?我和她处理的不一样,我应该怎么取舍?感谢艳姐的优质课打卡群。
这周五教研的时候,听了区赛课获奖老师的发言,我疯狂点头,自己上了一遍课后,听起来感觉每一个问题都是针对性的,典型的。拍照,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