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他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来,却非因你而来,他与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纪伯伦
2019年,一部阿拉伯电影在中国上映,作为一部小众电影,它既没有名导的加持、又没有巨星的加入,取材还是政治矛盾尖锐的中东地区,但它却以真实的剧情、复杂的人性感动了所有观众。
《何以为家》讲叙了在中东国家黎巴嫩的一个小城镇内,12岁的扎因与众多姐妹生活在贫民窟中,赤贫的环境让他们早早地过上了成年人的生活。因为家庭贫困,父母只好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卖掉孩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因为贫穷,扎因兄妹都没有户口身份,也无法上学,小小年纪的扎因每天就是搬煤气罐、卖甜菜汁来补贴家用。正值壮年的父亲因为没有身份证,也无法找到工作,整日在家唉声叹气。
直到有一天,扎因11岁的妹妹萨哈被父母卖给了杂货店老板,扎因试图拯救妹妹却仍是徒劳,一气之下的扎因离家出走到一个海滨小镇。在这里,扎因遇见了同样是黑户的拉希尔,拉希尔白天在外打工,还偷偷隐瞒了自己有个一岁儿子的事。于是,拉希尔收留了扎因,扎因就帮拉希尔照顾约纳斯。
一段平静的生活过后,拉希尔在一次外出后就没有再回来,原来拉希尔因为黑户问题被捕,于是12岁的扎因只能带着约纳斯一起生活。扎因重操父母的旧业,偷偷贩卖违禁药品,从别的孩子那里抢来母乳给约纳斯喝,两个可怜的孩子相依为命。
终于,扎因无力维持两人的生活,他伤心地把约纳斯卖了,自己得到了一个移民的机会。等到他跑回家拿身份证时,父母二话不说就是一顿打,还告诉他两个不幸的消息:他没有身份证、萨哈死了。
愤怒交加的扎因持起刀子跑到杂货店老板家,于是扎因被关进了未成年监狱。在法庭上,扎因控告自己的父母,责问他们为什么生下了自己,却不养自己?
一、让人心死的并不是环境,而是冷却的人性
126分钟的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父母!
一种是扎因的父母,他们为了维持生活,不停地生孩子,因为没有精力抚养孩子,用铁链拴住孩子的脚不让乱走。孩子长大了,就去街边卖饮料赚钱,或者搬沉重的货物、煤气罐,没有读书的机会,没有干净的衣物,7、8个孩子就一起躺在脏乱的毛毯上,饿了就吃干奶粉,渴了就喝自来水。
另一种就是约纳斯的妈妈拉希尔,她只是一位单亲妈妈,黑户的她没有身份证,只能带着儿子住在简陋的破房子里。为了买一张假的身份证,她努力找工作,躲在厕所里给儿子喂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儿子无尽的爱。
在扎因父母的眼里,生孩子根本不是为了让爱传承,这只是他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因为穷,女孩成了一种商品,只要等到初潮后就能够嫁人换钱;男孩长大了,就可以养家糊口、照顾更小的孩子,把他们当成摇钱树和免费劳动力。于是,他们就不停地生孩子来维持生活。
同样是母亲的拉希尔,尽管自己的生活困顿、而且随时都可能失去自由,但她始终没有逃避为人母的责任。
约纳斯一岁生日,拉希尔将酒店没吃完的蛋糕带回家帮儿子庆祝,但扎因的父母连他几岁了都已经忘记;扎因一家吃饭都是问题,拉希尔却给约纳斯买了很多玩具;扎因父母制造违禁药品还让他们拿去售卖,不惜让孩子犯罪来养活自己,但拉希尔宁愿自己犯罪也要庇护孩子……
不得不说,在贫穷困顿面前,扎因的父母和拉希尔完全活成了两副面孔:扎因每天接受着父母的殴打和谩骂,拉希尔给约纳斯的却是拥抱和亲吻,贫穷不是虐待孩子的理由,成人世界的艰难更不是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
扎因因为伤心失落而离家出走,却因为拉希尔身上的母爱留了下来,在全剧中,扎因始终都是一副混沌、沧桑的眼神,唯有和约纳斯玩耍时才会有短暂的神采。看到拉希尔给约纳斯的爱,这个小男孩也开始学着照顾小孩子。他帮约纳斯喂奶、换尿布,用镜子照出邻居的电视给他看,自己在一旁做起了配音,扎因将自己从未体会过的爱,全部给了约纳斯。
与自己父母相比,扎因制药时绝不让约纳斯靠近,就算两个小孩的日子过得再苦、扎因试图将约纳斯丢在大街上,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约纳斯。直到最后生活无力再继续,扎因才走上了父母的老路—将约纳斯卖掉,但扎因的内心也是伤心不已。
二、父母给不了他们爱和教育,国家给不了他们尊严和身份
电影的最后,12岁的扎因在法庭上控诉自己的父母,但父母的一番话也让观众为之动容。尽管扎因的父母有错,但是他们也只是复制前人的老路而已,他们出生时是这样,于是他们生下的孩子也是这样,他们的过错就在于:自己身上的错是上一辈造成,但没理由继续将错误传承给下一代,这不公平!
父母爱的缺失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背后的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扎因父母在法庭上控诉的每一条,何尝不是对当时大社会背景的一种控诉!
作为世界上局势最动荡的中东国家,黎巴嫩一直深受巴以冲突的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冲突,这些国家成为了二战后常年动荡的所在,《何以为家》取材的背景就是如此。
作为一个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主的国家,这里的妇女不允许堕胎,宗教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幸福快乐,而是自己的人口占有率,这也是扎因母亲一生再生的原因。常年的战乱、自然资源的过度汲取,导致黎巴嫩出现了一大批难民,这些难民没有固定住所、没有身份证明、也没有获得医疗救助的资格,扎因一家就是如此。
所以,造成扎因或者他们一家悲剧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家庭关爱的缺失,整个国家的生育问题、教育问题、宗教文化冲突、难民身份,这一系列的问题叠加在一起,才会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三、破30亿电影救不了可怜的孩子,却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
《何以为家》中国上映之前,曾在国际上获得了不俗的口碑,更成为了中国五一期间的票房黑马,累计票房收入2.2亿元,全球票房更远超30亿。可是就算票房再多,也无法拯救地球上那些可怜孩子,这其中夹杂了太多复杂的因素: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都一个都无比艰难。
《何以为家》的成功,不仅在于导演细腻的心思,题材的独特,更是因为这完全是很多人的真实生活。小主角扎因的扮演者赞恩,现实中就是一名叙利亚难民,他在电影中的演绎,完全是他的真实生活的重现。
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是观众对中东人民的怜悯,但就算太平盛世,“虎毒食子”的现象依然还会发生。
近年来虐童新闻层出不穷,其中最让人心寒的,莫过于陕西宝鸡那位摔死儿子的父亲。因为与女友争吵,这位喝醉酒的父亲竟然狠心将自己的儿子连连摔下,还用尽了力气,最后这位小孩不幸离世,父亲也被警方刑拘。虎毒尚且不食子,可镜头中的这位父亲却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让人不寒而栗!
尽管“虎毒食子”的现象还是少见,但是现实生活中父母只管生、不管养的情况又大有人在。前一阵子,网上一则消息又引起了网友的热议:22岁妙龄女生,刚毕业还未来得及开始自己的人生,就被自己亲生父母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她拒绝抚养2岁的二胎弟弟!
贫困的家庭、父母靠着低保勉强度日,求学的路途中,完全是自己靠着奖学金和救助金才能顺利毕业,这一路的艰辛父母不但不理解,还在毕业之际给她送了一份最大的“礼物”—2岁嗷嗷待哺的弟弟。虽然在伦理亲情的关系上,姐姐有抚养弟弟的义务,但问题就在于,父母明知自己抚养不了二胎,为什么还要坚持将他生下来呢?他们又能保证弟弟以后保证姐姐的养老吗?
生下一个孩子很容易,可养育孩子一点也不容易!对于天下的父母来说,养育孩子不仅需要经济条件,更需要父母的爱和教育。“养不教,父之过”,如果父母只负责生养,而不管他们的品性、成长和教育,那这些孩子跟工厂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货物又有什么区别?
生而为人,我们都曾经是孩子;生而为人,我们也不要辜负了自己的孩子!
诚然,一部电影并不足以拯救世界上所有可怜孩子,但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尽管我们没有身处乱世、不用面对食物和水的基本生存危机,但是我们依然要秉着一颗温良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去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去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