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被誉为是日本的经营之神,皆是因为他一手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京瓷和日本第二电信。
这样的成就被誉为经营之神,实至名归。
但是,在国内也有这样一位经营之神,却鲜有人知。
他是中国平安(世界500强第21名)和招商银行(世界500强第188名)的创始人,曾经蛇口招商局负责人,袁庚。
袁老爷子的一生可谓传奇,他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先驱,深圳经济的奠基者,也是一位抗战老兵,救过国家首长的谍战之王!
今天,我们来写一篇袁先生的小传,希望他传奇、爱国的一生,能被更多人了解。
01
百战不死的英豪
1917年,袁庚出生在广东宝安县(今深圳市龙岗区)
袁先生是汉族客家人,原名欧阳汝山。
小时候的袁庚勤奋好学,在他6岁的时候,家人把他送到私塾学习,14岁远赴广州远东学校补习,同年以“会考”第八名的成绩考入广东省广雅一中读书。
17岁毕业,便在父母的安排下完婚。
如果没有战争,他的生活将美满幸福、随遇而安。
然而,在那个国不将国的年代,覆巢之下岂有安卵?
两年后的1936年,他离开家人,考入了中国国民党中央军校广州燕塘分校。
可就在一年之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祖国被践踏、人民被欺凌。
这导致袁庚对对无能的当局,产生了极大的失望情绪。
愤而退学后,他回到家乡教书。
同年,他参加大鹏抗日自卫大队。
第二年,他加入中共,被调到惠阳抗日游击大队,后任军事教员。
自此,袁庚先生的八年抗战生涯开始了。
出色的工作表现,让袁庚在后来成为了东纵联络处的处长,领导对日军的情报工作。
但是,就在抗日胜利之际,一个消息将这个男人击垮了。
1945年10月,袁庚的妻子陈碧云、父亲欧阳亨、二弟欧阳汝川带着其8岁儿子欧阳天羽赴港,途中船只爆炸,一家四口遇难。
这个多年行走在生死边缘,连阎王都不敢收的硬汉,痛哭失声了。
因为他即将赴港工作,战争结束了,他原以为可以家人相聚,共享天伦,却未曾想竟然是天人永隔,他把所有的罪责都怪到了自己的身上。
然而,撕毁了和谈的老蒋,并没有给他留下足够伤感的时间,战争再一次爆发了。
1946年,他随部队被编入三野,陆续参加了南麻临朐战役、昌潍战役、济南战役、淮海大战......
直到抗战全面胜利
战争给这个男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家人离去让他似乎想要一心求死!
1950年5月,33岁的袁庚选择成为一名赴越顾问,再度走上了战场,期间作为南越首领胡志明的情报和炮兵顾问,参加了越南高平战役。
02
谍战之王
战争是残酷的,有的人会因此“发疯”,有的人却能变得更加刚毅。
1951年5月,袁庚被调回国内,在情报机关部门工作。
1953年,他被外派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任总领事馆领事。
随着新中国成立所带来的影响力,推动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运动的发展。接连数十个前殖民地国家的独立,敲响了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丧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55年4月18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也称“万隆会议”。
这项会议,是新中国建立国际关系的开始,自然也是重量级的人物——周恩来,亲自出席。
那么,领导人出席,什么事情最重要?安保!
优秀情报官出身,又在当地做了两年领事,熟悉印尼环境的袁庚成为了首选负责人。
说起来,感觉像是2年前,就提前落好了这枚棋。
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新中国和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兄弟”建立良好外交的伊始,此后首长们频频出席访问,推动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这对我们后来重返联合国都有着不小的帮助。
可这场外交盛会的平静之下,却是暗流汹涌。
1955年,国民党特务企图暗杀赴万隆参会的周恩来,正是袁庚在事发前得到情报,之后,周恩来临时改变行程,逃过一劫。
恼羞成怒的小蒋等人,并未就此罢休,一场更加致命、危险的暗杀行动正在酝酿。
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访问柬埔寨,受到柬埔寨亲王和人民的热烈欢迎。首长们对中柬的友好关系的重视,却引起了老美和小蒋的别有用心,他们断定时任最高领导人刘主席会到金边回访。
一场后来被称为“湘江计划”的暗杀行动,就此布局了。
彼时的小蒋,把一个叫做张霈芝的男人叫到了办公室,语重心长的说了一番话后,用父亲的一句话作为最后的赠言,“天下绝无不可克服之困难,亦断无打不败的敌人!”
话里话外的重视和晓之以情,让这个男人抱着必死的决心踏上了柬埔寨的国土。
说起来,张霈芝可是一个危险的人物,他是戴老板的手下,曾擒获过东亚第一女间谍“川岛芳子”,绝对是搞情报中的佼佼者了,称一声“谍战之王”也不为过。
只是,他曾经做谍报工作是为国效力,今天的立场不同,就注定要背上骂名了。
而注意到小蒋小动作的中共情报局,自然也向相关首长都汇报了。
但是,首长们一致认为这场关系到中柬友好的重要访问绝不能取消。
领袖们有着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情操,但是底下人不敢怠慢。
谁来接下这场保护领导人,抓捕敌情报员的重任?
自然是非袁庚莫属了。
“限期破案!”这是大首长的指示
1963年4月,46岁的袁庚被派往柬埔寨,破获了国民党暗杀刘少奇的“湘江案”。(湘江案的故事比较长,不在此叙述了)
仅此一案,张霈芝被捕,国民党在柬埔寨的根基被连根拔除。
谍战之王实至名归。
03
改革先锋
1978年,改革起风的前夕
祖国大地刚刚经历了文革创伤,时年61岁的袁老也才被放出来没几年。
他接到了一个任务,赴香港调研。
袁老一边惊讶于香港的经济繁荣,而隔江相望,却又悲痛于仍然如同百年前大清治下的“渔村”深圳。
改革已然迫在眉睫!
同年,他出任香港招商局第29代掌门。
自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以来,它承载着清朝振兴最后的希望,然而在洋务运动中,仅仅20年便盛极而衰。
如今,历经百年磨难,香港招商局已从中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企业沦落为一条船都没有的"空壳"。
而袁老将要依托这里为新中国找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路径。
他递交了一份《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并且希望开创蛇口工业区,作为深圳改革,新中国改革的试验田。
他在“请示”中写到:面向海外、冲破束缚、来料加工、跨国经营、适应国际市场特点、走出门去做买卖
但未曾想,这会是他背上十年骂名的开始!
在当时绝大多数的人眼里,这是复辟资本主义的宣言,是犯上作乱,绝无通过的道理。
要是再早几年,袁老说出这样的话,那么谁也保不住他。但,深知国民穷困、改革迫切的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戎马生涯大半辈子,脑袋也在裤腰带上别了大半辈子。
要说“死”,他怕么?
幸运的是,袁老除了是位武力值过万的猛将,更是一位天才演说家。
1979年1月31,他在北京舌战群儒,游说了三天,拿到了一纸批示:
“就照此办理”!
次年7月20日,有着中国"改革试管"之称的蛇口工业区正式运作。
袁老又一次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奔赴上了战场!
他既背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寄托,也被裹挟在“卖国、拜金、资本家”的骂名之下。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个血还滚热的老人,在蛇口写下了“立足港澳、背靠国内、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的24字方针。
他不管一切流言蜚语、质疑谩骂,他只知道去做,去把他心中为招商局、为深圳画下的宏图付诸于现实!
最高楼为袁老创办的平安公司总部04
中国平安的胎动
1980年3月,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改组,袁庚任总指挥。
大权在握的袁总,第一件事就是“招兵”。
他在蛇口工业区人才问题上实行"择优招雇聘请制",这在当时依旧引起很大的争议,在那个年代国企的工作岗位还是走“分配”的,而他的第一步棋就犯了天下之大不韪。
谩骂纷纷而来,“果然没看错你,你就是个要钱要命的资本家!”
但也有明白人知道,一个年轻人展示、担当的时代机遇,到来了。蛇口成为了被压抑着的青年才俊的梦想地。
1983年,拼尽十年,才从拖拉机驾驶员干到水厂工人、通讯员的马明哲,被惜才的老领导叫到了办公室。
老领导知道这是一个有想法、有冲劲的年轻人,但是现有的机制并没有他发展、作为的际遇。
“小马,去蛇口吧,那儿才有让年轻人挑担子的机会。”
1983年,马明哲加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的劳动人事处工作。这样的国企编制岗位,在之前没有分配是不可能进来的。
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上头让他去参加一个劳工会议,会议上的专家对蛇口劳动人事处的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收集企业缴纳的的费用作为打工仔们养老、医疗的储备金行为,终将是无根之水,靠后人的钱养活前人,通货膨胀会导致资金链断掉。
成立社保公司,把社保金用于投资盈利,是当务之急!
会议上不知道有没有打瞌睡的马明哲,被这一席话惊醒,宛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明白。回去之后,他将这次的会议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了领导。
其实,这已是袁老提前布好的局了,专家就是他找来的。
在底下人交来报告后,他顺势掏出了自己的小本本,写了份批示文件。
1985年,10月。袁庚批准成立全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保险机构--蛇口社会保险公司
而在六、七年以后,上海社保机构才跨出了相似的改革一步。
在蛇口,袁老的胆够大、权力也够大,几乎任何项目他都可以直接批示,比如中国第一家社保公司。
但是,他没想到那个被自己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小伙子,会在不久后反将自己一军,在自己面前摆上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在一次招商局的重要会议上,作为社保公司代表的马明哲发言了:
“我们能不能像100年前招商局办保险公司一样,重新让工业区操起这份旧业呢?”
办商业保险公司?天方夜谭啊!
在当时是没有地方企业办商业保险公司先例的,全国也仅有一家保险国企。袁老就是想做,也没头绪,这可不是他想批示就批示的,需要首长同意,经人民银行审批。
“我不同意。”袁老没多想就拒绝掉了,可是那个小伙子不识好歹啊,当着大会这么多还搁那滔滔不绝的讲,话里话外的意思有那么点让人不舒服。
仅此一会后,袁庚也记住了那个“不懂事”的小伙子。
不过不是给他穿小鞋,而是看他有多坚定自己的想法,蛇口的改革需要执着、不怕死的年轻人出来挑担子!
后来,这个小伙子就经常找机会跟他“碰瓷”。比如,某天袁老出门发现司机换人了,一看是那个熟悉的小马,某天副局长神秘的告诉自己,有个不错的好方案,结果一看又是保险公司的提议。
“是不是真想办家保险公司?”
“恩。办保险公司利大于弊,比如......”
“打住,这样,我这里有个信你带上,去北京一个‘中海’和‘南海’合称的地方,找不到就问故宫在哪,这个地方在故宫的西侧,你试试去,如果不死心的话。”(对话是创作)
就这样,可能还处在懵逼状态中的马总就被“卖”了。
幸运的是,1988年的时候,中南海的部分区域还作为景点对公众开放,在那晃荡几天没头绪的马总,也没遇到什么麻烦。
后来,在“热心人”的帮助下,马总进去了,就像他的恩人“袁先生”那样,说服了一众大佬,拿到了中国第一家非国有保险公司开办的批文。
同年,由13名员工组成的“中国平安”成立,马明哲出任总经理。
05
箭在弦上的招商银行
平安的成立,离不开袁老的布局和马明哲坚持。
但是,另外一家蛇口招商局创办的世界500强——招商银行,被认为是来自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历史冲动!
在改革开放的早期,经商仍然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尤其在北方,下海的创业者们皆被冠以了“资本家”的外号。
于是,为了给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们正名,袁总就喊出了那句“危言耸听”的“资本主义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并且,在各个公开场合宣扬,和彼时的“纸笔侠”展开了激烈的口水仗。
但是,效果是突出的。
1984年的中国,号称10亿国人,9亿商,还有一亿在观望。
蛇口的作为改革的试管,也在月薪日益的变化着,大量的民办、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就在这时,一个问题出现了:
财务人员发现,同一家银行里同是工业区辖属企业,有的在存钱,有的在贷款,一存一贷之间一下子便损失了部分利率差。
为解决这个问题,当年4月,全国第一家企业内部结算中心在蛇口工业区问世。
但是,这还不足以解决蛇口当地的问题。
于是,1985年10月,蛇口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企业内部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
时年,秋。陈慕华(人民银行行长)女士来蛇口考察。
中间是陈慕华女士,朴素憋在袁老心中的一个计划,终于找到实现的机会了。只见他给了彼时的蛇口工业区常务副董一个颜色,立马领悟的王世桢趁机笑着谈到:
“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都很大、发展很快,但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却很不够,除了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商业银行了。”
对呀,对呀。袁老表示附和。
陈慕华女士听着,王世桢关于想要建立附和深圳特区发展需要的新商业银行建议,沉思良久。
似乎可以让招商局在这方面探索一下,闯一闯,看看能不能走出一条路子来?
陈女士若有所思的首肯之后,王世桢先生便在袁老的督促下,趁热打铁起草了《关于成立“招商银行”的报告》。
看着提交报告的王世桢,袁老笑的无比灿烂,王先生那会儿还没反应过来一件事儿,那就是这个事情前后都是他提议的,那这个事情全权要由让负责!
仅仅三个月后,那次“偶然”的交流和建议就得到答复了,人民银行批复同意试点!
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在当时又是蛇口的首创!既是荣誉,也是责任。作为建议的主要发起人王世桢先生的名字足以载入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中,可就在他得意时,袁老拿着批文找到他
“你来当行长。”
“哈哈哈......当不了。”
今天,我们可能未必理解当时的王先生为什么要拒绝,但是想想被骂了10年的袁老兴许就明白了,这不是什么好活!
当初冲动之余的陈总,就给了他们半年时效的批文。眼瞅着快到期了,着急的袁老再次捉住了王世桢先生,并晓之以国家大义:
“这件事关系到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你总不能因为你不肯做行长而让批文过期作废,让这么大的一件事告吹吧。”
“我不懂金融......”
“这样你先当一段时间,顶着,我再物色?到时候把你换下来。”
“真的?”
“真的!”(难道要说骗你是小狗么?)
就这样,半推半就的王世桢先生出任了招商银行行长。
后来袁老也没信守他的承诺。
王先生这个“外行人”不情不愿的一干,就是十二年,被迫带领招商银行在金融领域披荆斩棘、独领一个时代的风骚:
从独家首办离岸金融业大获成功,到1997年招行成为国内首家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认证的银行,1999年王世桢卸任时,招商的资产已达1400亿
写在最后
1993年,73岁的袁老退休了。
他这一生是戎马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从二战中走来,经历国内抗战,再到越战,以大使的身份干过国家谍报工作,生擒当时国民党“谍战之王”,再到成为改革开放蛇口第一人,推动两家世界500强的创办。
他是百战英豪、是“007”、是谍战之王、是经营之神.....
但他也是一个“悲哀的男人”,失去妻儿后,他没有颓废,从那场文化革命到蛇口改革,他得到的理解、荣誉远远少于谩骂、批斗、攻击。
但是,他一直深爱着这个国度。
2006年4月23日
刚刚从大病中初愈的袁老,被蛇口工业区邀请,乘船游览蛇口海域。
他一边看着这片自己献身的热土,一边渡过89大寿
这盛世应如您所愿!
2016年1月31日凌晨3时58分,袁庚在深圳蛇口逝世,享年99岁
马明哲在吊唁中说到:
惊悉袁庚董事长仙逝,不胜沉痛。袁董是我国改革开放大业的一代伟人,蛇口精神之父,平安事业的孕育者、推动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亦是我本人终身受益的恩师,我们铭记不忘。坊间一直有传说,我曾是袁董的司机,可惜我无此荣幸。80年代初,我在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作为一名普通干部,负责员工工伤保险等福利工作。袁董当年就是蛇口的神,通常只能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他。80年代中期,我有机会向上级提出倡议,传承百年招商,重操保险旧业。这个提案在当时听来如天方夜谭,我本无大的把握,却意外获得袁董的关注和支持。很快,在大车总(原蛇口工业区副总经理车国宝)的引荐下,我终于从蛇口乘船到香港拜见了袁董。 平安从创立、起步、发展、壮大,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离不开他老人家的关心和支持。拿到平安成立的正式批文时,他和我们这些年轻人一样开心和兴奋。平安得到袁董最多的关心和呵护的阶段,是在袁董退休之后。退休后,他不出任任何社会职务,唯独当了平安的名誉董事长。他说:“我不参与平安的任何经营管理,我的唯一使命,就是要支持像马明哲这样的有理想、有追求、敢想敢做的年轻人,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干事业的环境。”在平安的每一次董事会上,袁董都不断重复这一句话。也就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历经艰难坎坷,坚持走到今天。 平安没有辜负袁董的信任和嘱托,我们从蛇口起步,“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我们从一家13人的单一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成为覆盖保险、银行、资产管理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今天的平安,资产规模超5万亿,金融客户及互联网用户超过2.5亿、员工130万、年利润数百亿、年贡献税收数百亿;今天的平安,拥有国际标准的公司治理结构,竞争力领先的综合金融业务体系,跻身世界100强,全球第一保险品牌,市值在全球金融机构中排名第12、全球保险集团排名第1。 这一切,如果没有当年袁董的博大胸怀、高远智慧,没有他给予我们这帮年轻人充分的信任和毫无保留的支持,都不可能存在。袁董是老革命家,我们知道,对平安等诞生于蛇口的企业的支持,寄托着袁董对于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深重情怀,平安任重道远,未来的路还很长。 近年来,我们每年看望袁董,说说自己的工作和收获,袁董已经听不到也说不出话了。但我们相信,他知道,平安是蛇口的孩子,从来不曾改变当年从蛇口出发的精神和品质,永远在创业,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过去的30年,我也一直和同事们反复重复袁董的一句话,“蛇口基因能保存多久,平安未来就能走多远!” 袁董是豁达睿智之人,幽默刚毅,军人风范。如今,袁董已去,然其音容笑貌、谆谆教导宛在。此刻,我与我的家人、全体平安人向袁董在天之灵敬礼,表达我们的无限敬仰和深深追思,袁董风范长存、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