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这是刘欢在08年奥运开幕式上和莎拉.布莱曼共同吟唱的曲子,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又一大盛事,伴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个又一个大城市的崛起: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个城市都已然成为了中国经济进步的一大标志。然而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房屋的价格也是步步高升,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人们,望着一座座摩天大楼,也只能无奈的叹息。
提及住房问题,就不能不提及香港。1997年国家为了推动香港的继续发展,在人力、财力、政策等各个方面都给与了极大的支持,香港的经济也如千里马一般,快速发展,一日千里,很快并列“亚洲四小龙”之一。
但是人口的不断增多也让香港“寸土寸金”的传说流传开来,要试想,当时香港的面积只有1106.66平方千米,据201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常驻香港人口就达48.25万人,这还不包括流动人口和灰色人口,在这样的极高的人口密度下,住房问题俨然成为香港社会生活的一大难题。 全然,除开那些跟着香港经济命脉同样飞黄腾达的富人之外,更多的是那些由于缺钱不得不蜗居在拥挤公屋的普通人。
在一部由俄罗斯制作的关于香港住房问题的记录片中,曾采访到一位67岁的老人,老人居住在只有11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由香港政府支付的三千块的养老金完全不够日常的生活开销,无奈的他只能靠捡垃圾补贴家用,加之老人又患有鼻癌,每日劳累的生活让身体越发的疼痛,更让人深感无力的是这样的住房问题同样发生在25万人的身上,而在这二十五万人中又有十万人连属于自己的空间都没有,只能一起挤住在狭小的“鸽子笼”里。
相较之下,那位老人的居住环境已然算不错的了,并且据老人本人透露,这套房子是他在1978年花费7万港币(折合人民币约5万多元)购买的,到今天这套房子的市价已高达200万了。但老人并不愿意卖掉房子,因为在香港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他,除了这里他也一时不能适应其他城市居住环境了。
像老人这样的例子,在香港并不少见,一个好地段的房子都能卖到意想不到的价格。一位叫做杨受成的企业家就曾花费3.8个亿买下了一个56平方米的商铺,虽然3.8个亿是一个不小的花费,但是这个处于铜锣湾的商铺,将来给杨受成带来的收益远不止于3.8个亿。
根据原商铺所有人口述:房子是五十四年前花费5万元买下的,能够在五十四年后卖出3.8亿这样的价格,他本人是相当意外。随着经济发展本狭小拥挤的小道成了几年后各大品牌入住的罗素街,在这条并不长的街道上,每个商铺的租金却高达每1000平米月租900万,这样高昂的租金足见香港的“寸土寸金”。
但是灯红酒绿之下,还有几十万的人口拥挤在一起,等待着不知何时才能会到来的美好明天。住房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亟待解决。不仅仅是香港,上海,深圳等一线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再这样的住房问题之下,全民都拥有住房的新加坡是一个很值得学习的例子。但愿在科技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未来的每一位居民都能拥有自己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