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与老人自身的问题并不大,没有哪个老人听到了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就吓坏的。关于怎么给自己养老,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各位老人有各位老人自己的想法,其实这个问题不需要别人操心,每个老人都会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笼统地说怎么给自己养老,那是不好回答的,因为每个人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不同,每个人的家庭成员也不同,所以不可能是一个养老模式,这就派生出来各式各样的养老形式。因为是进行讨论,我们不妨看看现在的几种条件下咋样养老。
第一种是目前就在子女家,一直住下去进行养老。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有在儿子家,但也有在女儿家,但他们多数人都是为了照顾自己子女的孩子,或者刚到子女家,或者已经在子女家已经几年,甚至十几年了,这样的家庭基本上老人把自己的家已经和子女的家结合在一起了,因为他们的子女已经具备了,为他们养老的条件,他们在这里已经生活习惯,自己也融入了这种生活。
所以不管他们是70岁,还是80岁;是自己生活能够自理。还是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都已经有了明确的打算,可以说这样的老人是幸福的,他们用终身的拼搏,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好的养老环境,是值得大家羡慕的。这类老人有的是有很高的退休金,也有的是农村来的农民没有或者有极少的退休金,但是这些都不影响他们在自己的子女家进行养老,因为所有的养老条件都已经具备。他们可以幸福地度过晚年。
第二种是给子女家里做完服务工作以后,返回老家进行养老。这也是一种普遍的类型,有的父母为自己的儿子女儿看孩子。但是并没有在子女家进行养老的打算,他们准备完成阶段性的工作任务之后,仍然返回自己的家乡去养老。一般的老人都是把孙子关照到上小学或者上初中以后自己就回老家去了,这些老人有的是一些六、七线城市的老人,也有的是一些农村的老人,他们喜欢自己的家乡,感到在自己的家乡生活才是幸福,与家乡的邻居聊天才感到自然。
无论钱多钱少,他们都对自己的养老有了自己的安排,有的子女可以资助他们一定的养老钱,有的人养老金比较丰厚,根本就不用子女们资助。这里要说明的是有一些老人是被迫回到家乡去进行养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自己的孩子能力一般,在大城市消费水平又高,没有能力让老人长期在自己在家中养老,比如说现在允许生二胎了,住的房子小,又生了二胎,老人们不得不离开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这样的老人就不是自己自愿离开。
第三种是就地养老。无论生活在县城、生活在大城市,还是生活在农村,没有别的安排,因为自己的子女也同城,或者原来就居住在一起。这样的家庭其实是最幸福的家庭,可能收入不高,但是幸福度比较高,因为他们没有到外地去创业,去找工作。都是在本地工作,或者是在本地种地,原来就生活在这里。
对这里的状况了如指掌,人员也熟悉,亲戚朋友也亲切,互相能够照应帮助,邻居也都是老邻居,所以这样的家庭不需要老人去养老院养老,进行居家养老就完全可以了,社区的各项居家养老,便民政策也正在实施,正在落实。如果子女们工作忙可以用钟点工、保姆等方法进行照顾。多数的六、七线城市里的保姆,价格比一线二线城市的保姆价格要低一半,这给雇用家庭保姆提供了好的条件。
第四种情况是去养老院进行养老,这多半是那些丧偶的老人,有的也是子女工作特殊没法照顾老人,在农村没有子女的老人是可以进乡镇的养老院进行养老的,进不去乡镇养老院的都是有子女应当进行赡养的。暂时进不去养老院的,各个村也会想办法解决权宜之计。在城市里如果真没有子女进行供养,自己没有养老金的,也可以得到社会救助,民政部门进行管理,安排到相应的养老院进行养老。
但是大多数自己有退休金的老人,有房子的老人。并不愿意去养老院进行养老,据我所知有许多老年人进养老院以后又返回自己的家,因为他们不习惯养老院的生活,这里咱们不能说养老院里的条件不好,大多数养老院的条件还是可以的,工作人员的服务也是规范的,对老人不负责任的服务人员是极少数,而且不是调离就是已经改正,这个对有计划去养老院养老的老人不用过多忧虑。去养老院最大的顾虑,老人们就是感觉那里气氛沉闷,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重要的问题是无论采取哪一种养老形式,作为即将进入老年人年龄的人和已经就在老龄化队伍当中的人,应当对自己的养老问题重视起来,最起码有一个三到五年的打算。如果自己还没有超过60岁,那你应当有一个15年的打算,只有事先计划好了,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才能无论采取哪种养老形式,都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千万不能活一天,推一天!俗话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等自己动不动了的时候想干什么都不方便了。
原创作者:王世歆(百家号:歆歆高级面试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