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舆讯 据东方新报报道 中国日本商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20年白皮书》显示,43.2%的日企未来一两年仍有意愿“扩大”在华业务,50.6%的日企则表示将“维持现状”。言外之意,九成日企依旧看重中国市场。
近年日本政府一直倡导在华日企采取“中国+1”投资战略,即在中国以外国家进行投资,降低只在中国经营的风险。疫情暴发后,日本政府曾推出为在华日企调整产业链的补贴计划,希望它们能将部分产能转回本土或东南亚地区。截至目前,申请补贴的企业仅有1700家左右,而在华日企多达3万多家。显然大多日企并不愿离开中国市场。松下、资生堂、本田等日企今年以来则不断对华加码注资。
九成日企看重中国,自然与中国整体控制住疫情、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有关,但也与中国制造和消费升级释放出的新商机休戚相关。
如果说多年前中国吸引日企的主要魔力来自于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那么今天中国吸引日企的魔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以及丰厚的人才储备。随着全球化推进,不少国家都建立了工业生产体系,传统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日企近年抛弃“白色家电业务”或部分数码电子业务,比如富士通卖掉了手机业务转向人工智能,奥林巴斯放弃了单反相机进军医疗产业,索尼出售了电脑业务投身图像传感器,东芝卖掉电视机业务聚焦氢燃料电池,其目的或为跻身全球价值链更高端位置,或为进军新兴科技领域。
近年,中国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技术驱动型企业不断涌现。“新基建”按下快进键,新兴产业市场广阔。此外,中国高校每年毕业的工学类本科生超过140万,工程师红利已取代过往的人口红利。这让寻求转换产业跑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日企看到了商机。一方面,不少在华日企开始聚焦与中国新兴科技产业相关的领域。比如,松下近期宣布在中国投资80亿日元增产面向5G通讯领域的零部件材料。另一方面,一些日企希望与中国新兴企业“强强联合”。比如,丰田与深圳某物联网设备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本田与中国某新能源科技企业(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开展了资本合作。
其二,中国市场不断升级和多元化的消费。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一份调查报告显示,56.3%的企业认为中国具有投资潜力的理由在于未来市场的成长性。由于外部环境恶化,中国近期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激活本土经济潜力,撬动国内市场需求,全球投资者也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有14亿人口,中产阶级所占比重持续提高。未来,非但高品质、个性化的商品将在中国持续叫好又叫座,民众对餐饮娱乐、物流运输、旅游住宿等服务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伴随中国社会健康意识提升、老龄化速度加快,医疗健康、养老产业将会成为一块巨无霸蛋糕。数据显示,后疫情时代超半数“85后”已开始考虑养老储蓄。养老行业涉及到养老设施运营、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才培养、辅助器具、辅助用品、保健食品等等。由于日本较中国更早进入老龄化,所以日企在健康医疗、养老等领域积累了经验和技术。中国释放的养老商机,不但会让早先布局中国养老产业的日企迎来业务拓展的契机,同时也将吸引更多相关日企投资中国。(原标题:【新报评论】九成日企不离不弃,中国市场有何“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