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社会如何更适老?“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调查(上)
2020-10-22 08:13  浏览:16048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宁波鄞州区划船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活动。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不仅是每个人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居家养老占绝对主流的中国养老模式下,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首先面临着老房子居住环境、社区配套设施、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挑战——老年人活动最频繁的居家空间,目前无障碍设施大面积空白;城市道路越来越宽,老年人过马路有“跑不过绿灯”的担心……

浙江适老化改造做得怎么样?能否满足当前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尊老、爱老、孝老是否能切实体现在社会生活的细节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浙江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宁波、杭州、嘉兴等地调查。

起床、洗澡、如厕都怕摔

家庭适老化改造仍大面积空白

说起半年前的那场意外,杭州85岁老人朱桂金至今还有些后怕。

朱桂金独自一人住在上城区水澄桥社区的老房子里。因年岁已大,老人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腿脚也不太方便。起床、洗澡、上厕所,成为每天都要挑战的难题。今年5月,朱桂金就因为起床经历了一次险情。

这天中午,朱桂金像往常一样回卧室午睡,睡醒后习惯性将手搭在床边衣柜拉门上,想借力起身。没想到,衣柜拉门老化松动,朱桂金一下扑了个空,身子从床上摔下来砸向床头柜。

“当时立刻觉得头晕目眩,赶紧给儿子打电话,让他送我去医院。”朱桂金说,这一摔虽然没有大碍,但还是在医院里足足躺了一个月。类似这样的情况,近几年已经发生了好几次。

怕跌倒,不只是朱桂金一个人的居家养老难题。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人至少跌倒一次,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里。“在浙江,有98.5%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养老院、老年公寓中基本上配备了安全扶手、助浴设备等适老化设施,然而在老年人活动最频繁的居家空间,无障碍设施却大面积空白。

今年7月,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家庭适老化改造在全国迅速推广。实际上,早在去年,浙江已在杭州、嘉兴、温州等地开展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试点工作,今年浙江将“生活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000户”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随后又出台实施方案推动各地家庭适老化工作有序开展。

在嘉兴秀洲区油车港镇,因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72岁的殷金寿成为当地适老化改造的首批受益者。改造后的老屋焕发了生机:坑坑洼洼的墙面被填平,裸露在外的电线已收拾整齐,门外、墙边贴心地安上了扶手……最令他欣喜的是,有了梦寐以求的抽水马桶和淋浴间,他终于告别了过去“拎着桶上厕所,用脸盆洗澡”的窘境。

今年9月,朱桂金也圆了老房改造梦。记者在老人家中看到,卧室床头、马桶两侧都安上了安全扶手,淋浴间加装了助浴椅、地面做了防滑处理……看似不大的改变,让独居的她有了一份安全感。

走访中记者发现,虽然不少困难家庭老人已经尝到改造后的甜头,但目前家庭适老化改造尚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对于庞大的居家老年群体和其子女而言,这一新鲜事物有些陌生,导致家庭适老化改造普及难度大大增加。

宁波市鄞州区一家提供适老化改造服务的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承接的服务项目多数由政府为当地困难老人家庭购买,其他愿意自费尝试适老化改造的刚需老人很少。“刚开始向老人介绍家庭适老化改造时,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拒绝,他们不理解适老化改造的意义,不想花钱也不愿尝试。”为了让更多老人了解自身改造需求,该企业在服务的社区内设立了适老化改造样板间,由当地政府对自费改造的老人提供一定补贴。“前来体验的人多了,但真正自费购买服务还是比较少。”该工作人员说。

“最大的难点在于目前供需不太平衡。我省的适老化改造目前仅针对困难老人,投入由政府兜底,会导致一些行动自由的老人家庭安装的扶手等被闲置,而一些真正需要的老人又因不符合条件难以受益。”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萍认为,未来适老化改造应逐渐从兜底型向普惠型转变,如何实现精准服务、有效服务,需要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下绣花功夫。


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家园,朱桂金老人家中的适老化改造项目。

从家门到社区

“关键100米”的障碍怎么破

“我家住在顶层,以前下楼要走100多个台阶,一天只敢带外孙出去一次,多了身体吃不消。”10月中旬,记者来到今年新加装电梯的鄞州区东柳街道中兴社区,60岁的张苏莲告诉记者,有了电梯之后,下楼方便多了。

走出家门到社区,或许就是100米,这也是近年来多方努力让其更安全、便捷的“关键100米”。去年以来,浙江各地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多地创造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新速度”,极大方便了老年人走出家门。

但因设施不到位引起的烦恼依然存在。

中风后20年间,嘉兴86岁老人余长月很少出家门。

余长月家在秀洲区新塍镇。虽住在一楼,但老人家门口有一个斜坡,往前再走几百米又是一处大陡坡。余长月一个人拄着助行器走不上去,搬轮椅得出动家里两个成年人,久而久之他便失去了外出的兴趣,平日基本呆在房间,吃完饭就睡觉,日常生活十分单调。

“余大伯住的小区是早年的农民自建房,由于原本建造时地面就有坡度差,坡上面是交通主干道,坡下面是房,改造起来难度很大。”新塍镇长虹社区党总支书记蒋红告诉记者。

被坡道困在家中的烦忧并不是个例。记者在各地走访发现,目前各地社区配套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适老化设施比较完善,如楼梯两侧配备扶手、卫生间内配有无障碍专间及紧急呼叫按键,一些有条件的社区对公厕等部分公共设施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或在一些居民楼下方的小空地加装了休闲长椅等。但社区公共场所仍有不少地方欠缺适老化设计,一些在年轻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台阶、小陡坡,正在阻碍老年人融入社会的脚步。

为了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方便,浙江多地残联正在积极推进无障碍社区建设。记者在上城区南星街道白塔岭社区看到,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卫生间、便利店均设置了无障碍斜坡道及扶手,坐轮椅的老年人可自由上下坡道。社区内所有楼道口都安装了扶手,方便老年人出行。

“老年人的日常需求主要包括生活需求、照料需求、医疗需求、心理需求四大方面。” 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婷告诉记者,近年来浙江在社区适老化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方便老人出行,针对生活不便、高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等,但这些举措仍停留在社区养老服务的初级阶段。

刘晓婷认为,未来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对城市街区、社区建筑形态进行重构。

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方面,国外近年探索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如新加坡海军社区,公寓内随处可见扶手、防滑地砖、伸缩式晾衣架等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无障碍设施,客厅和卫生间靠墙位置设有紧急拉绳。社区内还配备可提供门诊治疗、日间手术的医疗服务、适合老人的健康饮食等。最令当地老人满意的是,设计者不仅在细节上考虑了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还设置了诸多社区托儿所、购物商场等代际公共空间,促进各年龄层人群的互动,让老年人不再孤独。


嘉兴护理人员在服务中心照顾老人。

从“养老”到“享老”

城市如何回应老年人新需求

斑马线前,司机主动礼让老人;乘坐公交车,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地铁站点内外,配有垂直电梯、轮椅斜坡板等无障碍设施;大型商场里,配备了无障碍通道与卫生间;医院智能设备前,专职志愿者协助老人预约挂号……城市里随处可见的适老化细节,让老年群体们深感暖心。

但仍有一些需求,难以被城市察觉。

9月27日早高峰,宁波海曙区通途西路长乐路口的绿灯,为了让一个蹒跚行走的老人顺利通过,暂停了137秒。这一消息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点赞交警指挥中心的人性化举措,称赞斑马线前有序停让的车主们。也有网友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有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杜绝老人过马路的交通隐患?

杭州87岁老人孙仲才,这几年也有同样的烦恼。与爱去社区唱歌的老伴不同,孙仲才最大的爱好就是乘坐公交车看城市变化。而近两年,老人却常被城市的变化拦在家门口。

“城市变得越来越美,高楼多了,风景多样。家门口的路也越建越宽,但绿灯似乎越来越短,刚刚迈出人行道没几步就开始倒计时了。原来还能跑一跑,现在跑不动了。”孙仲才说,每次过马路他总是胆战心惊。

城市里让老年人担忧的,不仅是“跑不过的绿灯”。调查中记者发现,走在城市的人行道上,随意停放的自行车、电瓶车也正在侵占行人的路权。公园、广场内的隐形台阶、地面上不起眼的小坎,更是让老人们防不胜防。

除了硬件设施,老人们还十分关注城市的软性服务。宁波74岁老人张宁生,退休前是一名教师,平日里喜欢参加文化活动、出去旅游。“前几天,文化馆有一个活动我很想去,报名的时候才发现对年龄有限制,要65岁以下。” 张宁生说,年龄限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些旅行社也不会单独接收65岁以上的老年游客。每次遇到这种问题,她心里就很伤感。

城市化和老龄化齐头并进,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双重挑战。

“城市适老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分析,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人居环境、公共环境、居家环境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未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要求,导致城市多数基础公共设施和建筑忽视老年群体的需求。而创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家庭、社区乃至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倡导、共同支持、共同参与。

“老年友好,指的不是一种优待,而是在老年人宜居的环境里,尽量延长他们独立自主生活的时间,尽量让他们体会到尊严感与幸福感。”刘晓婷认为,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老龄化程度加深,将带来未来社会图景的深刻变化。未来“老年友好型社会”硬件建设与软件服务的重点,也应转向失能失智老人、农村困难老人,改变“撒胡椒面”型的供给。

【温暖就在点滴间】

记者 王逸群

正如白发悄然而生,银发浪潮也在不知不觉中到来。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乐享晚年,成为民生关注的热点话题。

养老保障正不断完善。我们欣喜地看到变化在点滴中发生:家庭内部安装扶手;社区里铺上无障碍通道;马路上的斑马线前,汽车主动礼让老人通行……举措虽小,却是人们努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有力注脚。

建立“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各方的合力。家庭、儿女为老人营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社区从细节着手,避免老人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布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软硬件上共同发力……

只要我们不断地在点滴中改变,营造出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和社会氛围,就能让老年人更好地分享社会发展红利,更多地感受到社会温暖。


发布人:a557****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