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开篇即言“借通灵之说”,意思就是记忆中曾经的那些人,其恍如昨日的言行,在作者脑海中又重新浮现,于是信步由缰来至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看到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显然是一块刻字的石碑。在石崖山峰上立有石碑,这种场所不是庙宇就是陵墓之地。石碑上刻写的内容,一般皆为历史。作者置身于这种历史氛围中,所思所感,心中起了“怀金悼玉”之意,所以把对故人和故事的悼念幻化为创作《红楼梦》的源起,并申明“悼红轩”之本意:红者,朱也;朱者,明也;“悼红”者,即“悼明”也。
而金陵十二钗,加上宝玉,正好凑成十三之数,隐喻的是明十三陵。而《红楼梦》开篇不久即讲秦可卿的病势,之后悬梁自缢,符合明末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之后入葬明十三陵的史实,所以脂砚斋才评论说“作者此处用史笔也”,暗示此处写的是明末的真实历史。
为什么说秦可卿隐喻的是明末崇祯皇帝呢?
贾宝玉和秦可卿的兄弟秦钟会面后,相约去贾家义学攻书,其后便和在义学里附学读书的金荣产生冲突。金荣的母亲是金寡妇,金荣的姑妈聘给的是贾家玉字辈的嫡派,名唤贾璜。这个璜大奶奶听说侄儿受了秦钟的欺负,气冲冲去宁府要找秦可卿理论理论。结果还未等提及,就在宁府把一身的盛气吓得丢到爪哇国去了。作者在这里特意使用“贾璜”“璜大奶奶”这些字眼,就是要把贾璜和“真皇”做一对比,有“假皇”就必有“真皇”。“假皇大奶奶”只有碰到“真皇”才会怕,而这个“真皇”就是秦可卿,才会把“假皇大奶奶”的盛气吓得丢到爪哇国去。
秦可卿死后,宁荣两府上下人等悉数到场。秦氏身旁的丫鬟名瑞珠(朱)者,触柱而亡,代表殉国之臣民;另一丫鬟名宝珠(保朱)者,誓任摔丧驾灵之任,则是护国之臣民。而秦可卿未曾留下一儿半女,暗示大明江山断送至此,再无后继之人。皇朝的覆灭就像天塌了一样,所以宝玉半夜在梦中得知秦可卿的死讯后,急火攻心才喷出一口鲜血,是已哀痛到了极点。宝玉作为一块记录明朝历史的石头,叹息自己“无材可去补青天“。对大明王朝的覆灭,自然要借着给皇朝办理后事的贾珍之手,举行场面宏大的祭祀之礼,“不过尽我所有罢了”。除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来“昭告天下”外,还找来扣之有金玉之声的樯木作棺椁,希望大明皇朝能据此“万年不坏”,贾政还言“此物非常人可享者”,侧面强调秦可卿并非常人。还堂而皇之的花1200两银子买了个旗幡,旗上大书特书“御前侍卫龙禁卫”字样,昭示“闲杂人等禁止、皇帝护卫在此”之威严。这时的秦可卿是大明的象征,大明既死,大明分封的“四王”“八公”等王公大臣都纷纷现身,前来祭吊。这既是对大明国君的祭奠,也是对覆灭的大明王朝的祭奠,所以声势、场面才如此隆重、浩大!
至于作者说秦可卿是在养生堂抱养、身份地位低微的普通女子,不过是迷惑阅者的障眼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