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还记得陕西活埋亲娘的事件吗?让我们目睹了农村养老的残酷一面。而前不久,在烟台老家,同村的乡人在屋里用一根绳索结束了年迈的生命,因为患病在身,儿子却拿不出钱来救治。说起这件事,街头白发苍苍的老农民直言“寿则多辱”,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慨呢?
“寿则多辱”其实是一句古言,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的尧时代。尧在回应别人的祝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认为长寿则多辱。此外,他还提出富贵则多事,多子则受气,实则提倡人们宁心淡泊。可是,这明显与“五福寿为先”的传统相逆违嘛,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有人说“长寿”是“常受”,老祖宗早已总结到位。人过六十有“三辱”,天会催人老,地会染百病,人会受怨言。说到这些,或许只有到了那个年龄阶段的人才能感同身受。特别在某些贫困的农村,有很多农民怀揣这样的想法真的不足为奇。因为养老却没有退休,长寿之后担心医疗没保障,孩子不赡养。
像我们村子里发生的这样事件,其实只是特殊事件,不过多多少少也反应了老人晚年的凄凉。目前,大多数的农民,即使古稀之后,仍要起早贪黑种粮。只要一天不刨食,就可能没有饭吃,所以,这里还是真诚期待退休制度早日到来。
药王孙思邈在《福寿论》中认为,贫者多寿,因为欲望少,虽然劳累,但是伐掉了贪婪的天性,从这里看,农民是有着长寿的基因。下面,再说村里的一件事情吧。有一位七旬的老人,在老伴去世后,虽然有吃有喝,但感到非常孤寂。看上了本村一位丧偶的老妇,天天上门去求亲,被人厌恶当成精神病患者,结果前不久自己摔死在院子里。被人发现的时候,都不知道啥时候去世的。由此来看,农村养老在提高经济保障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情感的关注。儿女的关心,爱人的陪伴也是杜绝“寿则多辱”的主要措施。
当然,这句古言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目前,已经越来越失去意义。随着保障制度的健全,老有所乐会成为常态,更多的农村人享受着晚年的幸福生活。
朋友,您对这个话题有什么想法呢?欢迎朋友留言评论,我们一起热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