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检察人才绽芳华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涉外检察人,必须有‘向外看’的智识、‘向内求’的自强和‘向前走’的勇毅。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不断强化涉外法治理论学习,提升语言能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外案件。”日前,第五期全国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在京结业,参训的吉林省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部副主任周为感受颇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始终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近年来,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健全涉外法治人才培训、选拔、使用等工作机制,加快打造一支具备过硬政治素质、开阔国际视野和良好法律素养的人才队伍。
多维路径培育涉外法治人才
涉外法治人才在涉外法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始终将加强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谋划部署。今年7月举行的大检察官研讨班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金融证券、涉外法治等紧缺法治人才培养”。
记者注意到,最高检发布的《2023—2027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对健全涉外检察工作机制作出专门部署,强调“健全涉外检察人才引进、选拔、使用、培训、管理机制”。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最高检国际合作局负责人认为,加强培训是提升涉外法治人才素质的关键之举,通过系统、多元且有针对性的培训,能够促使检察人员深入掌握涉外法律法规、国际司法准则以及跨文化交流技巧,以此努力打造一支既精通国内检察业务又熟悉国际法治规则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最高检组织的检察官培训课程注重将国情形势任务教育有机纳入其中,增加涉外法治内容,并把国家检察官学院及其分院作为培养涉外检察人才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国家检察官学院香山校区的最高检检察官国际交流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东盟成员国检察官交流培训基地等培训基地的特点与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涉外人才培训培养、涉外课程研发、涉外法治理论研究、重点项目学习以及外事培训指导等工作。
“培训课程设计科学,师资力量雄厚,既有宏观政策介绍,又有微观办案指导,还有专业知识的补充,让我受益匪浅。”今年6月,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检察官苗蓉蓉在参加国家检察官学院组织的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后认为,办理涉外案件需增强三个意识:一是大局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别国实施“长臂管辖”时,涉外检察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二是程序意识,在办理涉外经济犯罪、民商事案件时,要注意境外文书送达和告权,境外证据调取和审查要遵循特定的程序规定,确保办理涉外案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三是服务意识,结合当前开展的“检察护企”专项行动,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各类企业防范和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之下,各地检察院也积极行动起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涉外法治教育培训活动,涵盖了涉外法律条文解读、涉外案例分析研讨、涉外法治思维拓展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
高等院校拥有深厚的涉外理论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学术资源,而检察机关则具备大量的实践案例和实务经验。两者结合,能够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滋养。
今年3月21日,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签署共建协议,揭牌成立“涉外法治研究实践基地”;5月23日,上海市检察院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署共建协议,揭牌成立“上海涉外法治检察研究中心”……记者采访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检察院与高等院校聚焦涉外法治建设,共同推进检察机关涉外法治工作与法学教育、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度衔接,共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淘出涉外法治人才之“金”
人才如时代巨轮的核心引擎,驱动着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最高检党组强调,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整体布局和制度研究,健全完善专业人才库,推动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使用。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储备和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涉外法治人才,多地检察院建立起涉外法治人才库。此外,在人员招录工作中,不少检察院结合单位实际,有步骤、有计划地增加了涉外法治人才招录比例,为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储备和选拔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9年,重庆市检察院探索建立了涉外法治人才库,并在2022年完成了对人才库的更新工作。该人才库现有成员48人,他们大多数持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具有涉外案件办理经验,发表过域外检察理论研究文章。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涉外法治人才入库的门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外语能力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重庆市检察院政治部干部教育培训室主任李颖介绍说,人才库的成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语言能力,更关键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涉外检察工作中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从法律专业素养方面来看,他们需要有扎实的法律专业基础,对涉外相关法律法规有深入的理解与准确的把握,同时还要熟悉涉外案件办理流程和特殊要求。
为切实强化人才库成员在涉外法治方面的运用能力,同时也为了促使新一批涉外法治人才能够崭露头角,并及时将这些优秀人才充实到人才库中,重庆市检察机关将举办练兵活动作为一项极为关键的举措。例如,2008年至今,在重庆市检察院的指导下,该市渝北区检察院连续组织开展了13届中英文双语演讲比赛。该比赛以典型案例为题材,要求中英文结合、以演讲方式深刻剖析案例。经过多年的持续实践,这项比赛的主题和形式不断完善和创新,如今已经成为文化展示的亮丽名片。
据了解,山东、江苏、内蒙古等地检察机关,依据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外语水平、国际法律知识等多方面标准,制定严格的涉外法治人才入库的选拔程序,并对人才库实施动态管理。
涉外法治工作涉及国家主权和法律尊严,不同的选拔标准使得各地人才库的人员构成参差不齐。对此,重庆市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彭曦建议,建立更为科学完备的涉外法治人才库管理制度,并为各地检察院提供更为广阔的对外交流平台,让更多检察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宣传好中国检察工作的成果和经验,讲好中国法治好故事,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法治秩序,提升中国在国际司法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将涉外专长
践行于高质效办案之中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新时代新征程检察机关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这就意味着,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选拔的最终落脚点,就是通过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外案件,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工作大局,平等保护各国当事人合法权益。
渝北区检察院负责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辖区涉外案件的集中办理。该院70%以上干警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三名干警通过英语专业八级,奠定了该院涉外法治建设的人才培养基础。
渝北区检察院检察官秦晴,系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研究生学历,且具备英语专业八级水平。自2016年被选任为员额检察官以来,她一直承担着外国人犯罪案件的办理任务。
“办理外国人犯罪案件,不仅内部存在较为繁琐的报备、通报等程序,而且案件本身的审查工作也需更加细致,侦查引导工作更是要提前进行。”秦晴解释道,公安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时,讯问笔录的内容都是根据现场翻译人员的翻译来记录的。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在理解很多意思时难免会出现差异,而有时这些差异恰恰可能是案件认定的关键所在。“专案组检察官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英语优势,在案件审查期间,将听到的犯罪嫌疑人的回答与翻译人员的翻译内容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差异,并及时与翻译人员进行沟通,从而明确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表意。”
同样作为重庆市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库的一员,渝中区检察院检察官赖俊斌印象深刻的是一起零口供的“跨国网恋”诈骗案。2018年5月至12月,外籍男子德尔文(音译)伙同他人冒充远洋货轮“船长”“外交官”等身份,以婚恋为名获得重庆、广东、上海多名妇女的信任后骗取财物。
面对德尔文拒不承认诈骗行为、供述反复无常,通过翻译人员开展讯问针对性不强、讯问效果不佳等一系列办案棘手问题,赖俊斌将德尔文与被害人之间500余页微信聊天记录译制成英文向其出示,经其确认后,逐段逐句开展针对性讯问。
积极引导侦查寻回重要物证;提出查扣财物意见,为被害人挽回部分损失;对重要书证译制转化,辅助讯问措施强化讯问效果……最终,渝中区检察院依法追诉德尔文诈骗145万元的犯罪事实,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
“办理涉外案件要树立重客观证据、不依赖口供的办案理念,充分运用退回补充侦查和调查核实等方式,补足补强用于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让被告人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同时,要不断强化程序意识,及时向上级检察机关、外事工作部门报告和通报案件办理情况,确保案件得到依法妥善办理。”赖俊斌总结道。
“检察机关要通过高质效履职,将每一个涉外案件都办成中国法治故事的良好素材。”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法学院教授张磊对检察机关涉外法治工作充满期待,“通过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不仅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涉外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且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法治的公平正义,以高水平涉外法治工作更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检察日报 徐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