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读台湾作家齐邦媛的《巨流河》。说它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更好。感觉真的没有必要把它抬高到什么时代史诗之类的谬赞。
虽然作者一再说文学无关政治,但她的文字里总是不经意的就流露出一些政治的格调。而这些流露出的政治方向,明显是带有她的家庭出身的痕迹。作为一个国民党高级官员的女儿,她虽然和那个年代所有国人一样,经历战乱逃亡轰炸等等,但毕竟是高官的女儿,能坚持读书,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生没有为钱忧愁过。她之不幸,甚至是别人的天堂。
文章很长,我更喜欢读前半部分,主要是国内逃亡这部分。在战争面前,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从白山黑水,一路逃亡直重庆西川,青春里幸好有文字相伴,还有少女的心事。虽然纯洁如素,但飞虎队的张大飞还是用一封封的信件敲击着一个少女甜蜜的梦。当张大飞陨国之后,少女也已成长了。只是作者始终站在他们的立场诉说着时代的种种巨变。而不是真正冷峻的客观的还原那段史实。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避走台湾,流水账般的叙述里处处彰显着他们的先进与优越,而紧紧抓住大陆成长中的一点曲折,放大个人的悲剧。
作者一再说文学无政治。但一再的渲染台湾文学的恢弘盛大,而轻描淡写的谈及大陆的文学,并且谈及的也总是那带点时代伤痕的文学。瑕不掩瑜,以管窥豹,这样的视角下怎么能看见一个全新的蓬勃发展的中国。
作为一个积极奋进的读书人,作者一生都在奋斗。为文学为教育,鞠躬尽瘁。但如果在一本书里依然固步自封,盲目自大。这样的文字是站不住脚的。任何文字怎么能脱离她生长的土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