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这是继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之后,支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又一重磅政策。《政策措施》着眼于进一步强化虹桥商务区核心功能、进一步深化“一核”与“两带”双向赋能与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引领作用,重点突出、措施务实、政策精准,是《总体方案》的接力版、强化版、升级版。
一、进一步提升虹桥商务区显示度引领力
《总体方案》发布以来,虹桥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承载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全面提速,2023年上半年税收收入增长80.5%,进出口商品总额增长24.5%,“极中极”的功能定位更加凸显。
为进一步放大“极中极”效应,《政策措施》围绕“功能复合型”要求,支持虹桥商务区高水平发展“四高经济”,即大力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高层次会展经济,加快打造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如,在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方面,《政策措施》专门作出部署,对虹桥商务区率先对标DEPA、CPTPP等国际高标准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规则,更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引进贸易促进机构方面,《政策措施》从虹桥发展实际出发,提出加快培育发展数字内容分发和知识产权交易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充分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的部署要求。在支持医疗机构方面,《政策措施》对虹桥商务区配置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申请临时进口临床急需的少量药品提出了支持政策,同时支持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区域内探索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制度,这是虹桥区域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大机遇。
二、深化培育“大科创”发展动能
在《总体方案》对“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发展作出安排的基础上,《政策措施》进一步夯实“大科创”培育举措,推动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辨识度和竞争力。
《政策措施》聚焦毗邻区、产业链、创新圈、交通网等,强化“一核两带”优势对接。如,在构建跨省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试验区方面,近年来,苏州市相城区大力培育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已集聚230多家相关企业,将全域489平方公里开放作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区域,是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密度最高的区域;嘉兴、嘉定等地也积极部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催生了对扩大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范围的强烈需求。《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和测试结果互认互通,支持在虹桥—昆山—相城、嘉昆太协同创新圈等地构建道路测试区,特别是允许率先开放跨省市道路测试,将有力推动该领域科技和产业创新。在综合保税区方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重要的国家级开放平台,《政策措施》明确支持上海确有需求且符合条件时申请在虹桥商务区设立综合保税区,支持嘉兴综合保税区在符合条件时申请扩区,同时支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内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在高新技术企业互认、职业资格认定等方面,《政策措施》提出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区域内互认、探索建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等相关政策,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企业和人才自由流动、资源优化布局。
三、更大范围辐射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高效畅通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政策措施》从城际空中快线、中远程国际航线、公务机运营,到跨区域轨交建设、高速公路断点堵点畅通,再到开通合肥“中欧班列”、建设太仓港远洋集装箱中转通道等,对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作出系统安排。
如,在加快建设嘉兴航空联运中心、芜湖航空货运枢纽方面,当前,嘉兴瞄准打造长三角航空物流枢纽中心的目标定位,正在全面推进嘉兴机场建设,努力建成立足长三角、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超级共享联运中心;芜湖也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机场,争取率先构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芜湖航空产业园已引进航空产业链企业200余家,国际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和飞机生命末期循环利用项目加快推进。《政策措施》提出的相关举措将进一步支持各地联动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政策共通、平台共建。从资金流和数据流看,《政策措施》将自贸试验区已经试点成熟的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政策复制推广到虹桥,支持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优化芜湖数据中心集群等算力布局,扩容升级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服贸通”数据专线,先行先试探索完善数据基础制度,相关举措将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张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