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班主任向我表达了他们的烦恼,说他们很想执笔撰文,但就是困难重重,很难开始,也很难坚持。具体原因如下:
1.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没时间写作和思考。
2.即使执笔写作,也不得要领,找不到写作点,咬破笔杆,也是一头雾水。
3.投到学术期刊,总是被退稿或者很难获奖,信心被严重打击。
4.发到社交平台的文章,关注度也不够高,自我洗脑一阵子后,写作热情就褪去了。
其实,老师们遇到的这些问题,我曾经也遇到过。那么我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把自己变成了一名高质量输出者呢?
一、大量输入才能大量输出。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子里没有大量的知识沉淀,很难写出好文章。这些年来,我之所以还能保持比较旺盛的输出状态,是因为我一直是一个阅读者、学习者、实践者。我脑子里有丰富的知识积淀,有许多的奇思妙想。
这些年来,只要有空,我都在读书,或者听书。我读教育类的书籍,为的是获得正确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又能够指导我的实践工作,这就使得我的实践少走弯路,并且还能创新。我读心理学类书籍,为的是我的教育行为可以获得理论支撑,这样我就有充足的底气,做起事来就不会畏首畏尾。我还进行大量的跨界阅读,目的是开阔眼界,拓宽视野,撑大格局。这样一来,我就可以跳出教育看教育,能看到教育的真相和未来。我就会有自己的教育主张,还能长出一双未来之眼,不会沦为他人的工具。
网上热传这样一句话,有些人读了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读书,只是用眼睛看文字,没有用脑子思考文字所蕴含的道理,更没有把书上的知识变现。
我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那就是我每看完一本书,或者听完一本书,我都会把书里的好方法,拿到我自己的班级管理当中去运用,也就是现学现卖。有些方法效果非常好,我就会对其进行升级迭代。比如我读了《非暴力沟通》一书,我就把里面的沟通精髓进行了升级改版,然后拿到我的工作当中去进行刻意训练。经过长时间的刻意训练,我就成了一个特别会说话的老师,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于是我就萌生了为班主任写一本如何与学生沟通的书的想法。这个想法最终变成了现实——我为班主任写的沟通之书正式出版了,书名就是,《班主任如何说话,学生才愿意听》。不少读者给我反馈,说他们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不仅改善了师生关系,连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些年,我究竟读过哪些书呢?我曾经专门撰文向读者讲述过,不在此文赘述)
二、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写作。我所有的文章都是碎片时间写成。我是一名一线班主任,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
上班时间,我像所有的班主任一样,在学校里忙个不停,根本没有大块时间来读书和写作。但我又需要通过教育写作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度反思,以求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
客观上时间紧缺,主观上想要写作。那我就只有挖空心思利用我的碎片时间来进行写作了。
上班时间虽然没有时间写作,但我可以在与学生互动的时候,观察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用心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探索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方法策略。如此一来,我就很容易容易找到写作点。
一旦脑子里闪出了写作的主题,我就会利用课间时间把写作提纲列在我的待办清单里。放学后,等饭前,排队时,乘高铁,坐飞机……只要有空余时间,我就会掏出手机进行写作。一次写200~300字,很容易,一天写1000字也不难,一年写30万字也不在话下。有不少粉丝对我说,钟老师,我很想出版一本属于我自己的教育专著。我就问他,你写了多少文字?对方回答说,还在构思中,再说,总是找不到写作的时间,我也不知道何时能写出来。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只能苦笑着回应,你这本教育专著,怕是一辈子都在构思当中。
我工作日内要教学,要带班,还要指点工作室学员读书写作,周末和假期还要去全国各地讲学。我每天忙得就像陀螺转个不停,根本找不到大块的写作时间,但我仍然能做到每一年写一本书。这是哪里偷来的时间呢?实话告诉大家,就是大家平时玩手机的时间。
三、笔耕不辍才是写好文章的不二法门。不少老师总是苦于写不出好文章,总想从专家那里获得一份立竿见影的写作秘籍。我承认,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写作天赋的人,他们不需要练笔,也不需要模仿名家的作品。他们天生笔力不俗,文采斐然,只要一出手,便能写出好文章。但这样的天赋型写手极少,尤其在教师群体,更是少之又少。
从我的写作经历来看,就算拥有那么一点点写作天赋,也需要进行长期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才能提高。因此我一贯秉持的写作观点就是:笔耕不辍才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
我从2006年5月份开始,在教育论坛上开帖写作,截至今天,我仍然在写作。算起来,我在教育写作这个领域里历练了17年,各种类型的文章写了近500万字,也没有达到随心所欲的功力。但要写一篇达到发表水平的文章也是易如反掌。
有些老师平时从来没有练过笔,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写作训练。一出手就想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就想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除非是天才,否则就是不切实际。
四、放下写作功利心。有些老师,一写文章就想发表在省级刊物,或者是核心期刊上,再或者就是评大奖。我认为这种写作心态不利于写出好文章。
我当初进行教育写作,完全没有考虑发表、出书、获奖这类事情。我就是以我手写我心。我把每天做过的事情,想过的问题,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做法有时是精彩纷呈的,有时也是乏善可陈的。我有时把事做成功了,有时也把事做失败了。我的情绪有时是欢欣鼓舞的,有时也是颓废迷茫的。总之,我就进行原生态的记录,不瞎编乱造,不娇柔造作,不写空话、套话。文字虽然稚嫩,理念虽然肤浅,做法也稍显粗糙,但那就是真正的教育。我不用粉饰文字讨好编辑,也不用为了适应杂志专栏去刻意改变我的文风,更不会为了体现自己的深度魔改自己的真实做法。
我就是想通过写作进行深度的反思,从而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这就是我写作的初心,至今未变。正是因为我秉持着这样的写作初心,文章是否发表,是否获奖,就不是我的必要追求。我享受的,是输出我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智慧的过程。
我本着朴素的写作初心,坚持进行教育叙事写作。从2006年写到2009年,写了近百万字,文章开始陆续在《班主任之友》,《班主任》等杂志发表。这些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都不是我主动投稿,而是编辑找我约稿,或者直接在我的教育主题帖子里找出来的文章。有时文章发表了,我自己都不清楚,直到拿到了样刊,我才知晓我的文章已经在杂志上发表了。那些年,由于我经常去邮局取稿费,邮局的工作人员对我佩服得不得了。
我一直坚持写作,并且写的都是自己的所思所行。因此,我的文章既有理论依据,又很接地气,一线班主任读后很受益。于是,《人民教育》的编辑也找我约稿了。从此以后,我的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就不再是奢望了。
五、站在阅读对象的立场进行写作。有老师请我帮忙修改文章,说这些文章是从某某杂志社退回来的稿件。我一看这些文章,就知道杂志社必然不会采用。为什么呢?我作为读者,读完此文,要么是读不懂,要么读了之后不知道怎么做。文章里的空话、套话、大话、废话特别多,读它纯粹浪费时间。
作为写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必须要想明白你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你是站在谁的生命立场上来进行写作的?你这篇文章究竟想要向读者传递什么样的理念或者做法?这些问题如果不想明白就提笔写作,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不接地气。
现在是一个短视频冲击的时代,读者停留在文字上的时间特别短。再说了,现在读者都特别的功利,也特别的忙碌,根本没时间来仔细揣摩一篇文章。他们一眼扫过去,觉得文章里没有帮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没有让他们豁然明白的理论依据,他们根本不会花时间用心阅读这篇文章。
也有一些老师,注册了微信公众号,一直在坚持写自己教室里的故事。由于影响力不够大,写出来的文章不够生动有趣,读者比较少,慢慢的,也就泄气了。
其实,每一个初学写作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我在2006年开始写作时,由于文字稚嫩,观点落后,做法不够精彩,读者也是寥寥无几。但我没有想过放弃,也没有被读者的差评击退,更没有为了流量去模仿那些高手的文风。我始终坚持输出属于我自己的思想和做法,始终保持属于我自己的独特风格。
慢慢的,我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高质量的输出者。我要发表文章,出版专著,就不再是难事。如此说来,老师们若想输出好文章,读、做、思、练,这四步一步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