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蒲松龄笔下的的司文郎?
於恢
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的动机,恐怕也只是为了得到士大夫们的赞赏。在当时有大名士王士祯的揄扬,就足以让这个乡野秀才信心倍增。
聊斋的文字都比较典雅,有时候可以写的通俗的地方,蒲松龄也都尽量进行雅化。在那个时代,写小说采用白话似乎是主流,但是蒲松龄却偏要用文言文来写,并且还要写得很典雅。
可见蒲松龄写作《聊斋》的目的并非是给底层民众来看,而是借此展示自己的文化素养。
如果蒲松龄要写给老百姓看,那么在语言上一定要通俗易懂,甚至朴野粗砺。可是聊斋的很多篇章里都有谈诗论文的情节,在《司文郎》中,宋生与余杭生直接较量起了八股文。
尤其宋生这个形象,其实就是蒲松龄的化身,作者似在向读者表明:蒲松龄也是一个才子,不服可以来切磋。
蒲松龄可以在《聊斋》里面大谈宿命,可是他自己却并不相信。他可以用这样的故事来安慰别人,也有时用来麻醉一下自己,可是在内心深处,他自己并不会甘心。所以他要用笔来抗争,用聊斋故事来寄托自己的感慨。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宋生在落第之后对王平子的劝慰:“凡吾辈读书人,不当尤人,但当克己;不尤人则德益弘,能克己则学益进。当前踧落,固是命之不偶,平心而论,文亦未便登峰,其由此砥砺,天下自有不盲之人!”
这当然也是蒲松龄对自己的劝勉,其中也包含了一丝无奈与酸辛。现在的落魄之士,亦当不断砥砺,坚信天下后世必有不盲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