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的北京实践——科学精准打好防控阻击战
2020-09-25 09:46  浏览:7870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北京市相继经历了京外疫情输入、新发地批发市场疫情暴发两波次疫情考验。面对严峻形势,北京市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把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全力守护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截至目前,全市682家养老服务机构、近5万名入住服务对象、近2万名工作人员未出现一例疫情感染。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形成了全市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做法。

  坚持高位统筹

  构建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大格局

  北京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全市疫情防控总体布局,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督促落实“四方责任”,推动形成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一体化”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大格局。

  各级党委统筹抓总。从市委、市政府到区委、区政府,乃至街道(乡镇)党工委、社区(村)党支部,均把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的重点任务来统筹谋划、优先应对、督察督办。市委书记蔡奇十多次就养老服务机构防疫工作作出批示指示、提出要求,大至养老服务机构疫情运营补贴、全员核酸检测、医养结合,小至防护服穿戴、老年人就餐等。市长陈吉宁安排调度养老服务机构等重点场所通勤员工智能体温计配备使用,就加强养老服务机构抗疫口罩保障和运营支持等事项作出明确要求。各区委、区政府、街道(乡镇)主要领导统筹调度指挥,经常深入养老服务机构,了解机构困难问题,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全力做好机构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纳入联防联控机制。市委、市政府明确将养老服务机构纳入疫情防控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医养联动、物资保障、资金支持。各区及时部署落实养老服务机构各项防控措施,建立报告、巡查制度,充分发挥公办机构托底、应急功能,统筹设置区级集中隔离观察点、特殊老年人临时托养机构,集中安排不具备隔离观察条件机构的返院老年人,以及因近亲属参与疫情防控一线难以照料的特殊老年人,形成区内、院间隔离观察协助统筹体系。各街道(乡镇)落实属地责任,加强联防联控统筹,把辖区养老服务机构、未备案集中租住老年人场所等作为重中之重;落实属地监管和防控责任,逐一走访、逐一巡查,优先保障机构防疫物资;对没有条件解决返岗员工院外隔离的机构,负责协调解决隔离观察场地。全面推进社区群防群治,将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城乡社区防控体系,对于暂时难以返院、在家隔离的老年人,协调属地社区居(村)委会上门提供服务保障。

  发挥民政专业统领作用。民政部督查指导直接、具体、严格,养老机构疫情防控指南、导引调整及时,为北京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市民政局认真履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审时度势、分析研判疫情防控形势,在所有关键阶段果断决策、快速响应,超前提出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措施,最快形成工作部署,连续制定了20多项政策措施。同时,建立机构疫情防控责任制,主动站在疾控中心视角和思路,不断预设场景,调度检查各机构防范意识。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全部落实分片包区、包机构责任制,对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进行了多轮检查,发现并及时督促整改问题17大类200余种,确保各项防控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实落细。近期,制订出台秋冬季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等文件,部署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严格封闭管理

  构筑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坚决落实“三早”。早封闭,1月底,对全市所有养老服务机构实施封闭式管理,对进出人员实行“五个暂停”,即暂停接收新入住老年人,暂停接待走访慰问、探视咨询、参观考察的外来人员,暂停院内老年人离院外出,暂停送餐、快递、送药人员入院,暂停不必要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早发现,市政府为养老服务机构院外居住的通勤人员、采购人员配备3500个智能体温计,对发热等异常情况总控平台和佩戴人会第一时间接到预警。新发地市场疫情发生后,迅速完成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核酸检测“应检尽检”工作,在院服务对象和员工共采样69249人,核酸检测率100%,结果均为阴性。早处置,周密设计疫情已经“入院”情况下的应急处置预案,形成《北京市养老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导引》,积极构建科学高效应急指挥体系,确保应急举措落实有效。目前,全市共设置32处老年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隔离观察床位1232张,储备应急照护养老护理员308位,为疫情早处置做好了设施准备、物资准备、人员准备。

  筑牢三道防线。守好机构大门,根据疫情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做到“非必要不进出、有必要有序进出”。对于所有进入养老机构的外来人员,严格履行填报申报承诺表、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落实手消毒、出示北京健康宝(绿码)4个手续;对于进入养老机构的食材、包裹等物品,必须对外包装实行严格的消杀处理。实行分区管理,将机构内部划分为老年人居住照护区、后勤保障区、对外窗口管理区、隔离观察区等,实行分区管理、单元集成,具备条件的机构还细分不同的照护单元,相对实现各自为战、减少交叉。强化个人防护,开展机构老年人及员工防护知识宣传,将个人防护能力作为机构培训的必修课,做到院内不扎堆不聚集、外出做好严格防护,每日报告健康监测状况,推动良好的防护习惯养成。

  紧盯核心环节

  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规范化

  疫情发生后,北京市相继制定两版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工作导引、三版可疑症状人员筛查表,动态调整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措施,助推疫情防控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规范出入管理制度。根据民政部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两次紧急要求对全市养老服务机构从严执行封闭管理措施,并随疫情形势好转,先后四次调整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出入管理要求,力求实现既能保障机构内部安全,又能满足机构、老年人及家属服务需求。

  规范“两返人员”管理。“两返人员”主要为回家返院老年人、返岗员工。对于回家返院老年人,随着疫情发展数次调整防疫措施,一级响应期间要求居家健康监测14天后,在院内隔离观察14天,无异常后可返回机构老年人生活区;二级响应期间改为“一次调查、两次检测”程序,要求机构对返院老年人开展居家健康状况调查,并在返院前、隔离观察14天后分别进行核酸检测,无异常后方可安排返院;随着疫情常态化,进一步简化为“一检测、一监测”,即老年人返院前核酸检测无异常,且单间居住、健康检测14天无异常的,可恢复院内生活。对于返岗员工,坚持在机构外指定隔离场所隔离观察14天、核酸检测无异常的方可上岗。

  规范“两临人员”管理。“两临人员”由于医院疫情感染的高风险性,以及通勤员工频繁在社会和机构、污染区和清洁区间进出带来的潜在风险,使得“两临人员”成为机构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北京市对“两临人员”管理作出详细规定。规范外出就医老年人返院程序,临时外出就医老年人返院应在院内单间居住、健康监测满7天且无异常后,恢复院内正常生活;对于留观、住院等人群进行核酸检测且检测结果为阴性。实行通勤员工全面健康监测制度,佩戴智能体温计,确保实时开通、数据有效上传。建立日报告承诺制度,延伸做好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体温监测情况和日常行为轨迹记录。

  规范老人家属探视。按照“无预约不探视、先评估后探视”原则,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的监护人、直系亲属可预约探视、经评估探视。7月初,优化了家属探视程序,不再对探视人数、探视次数进行限制,由机构根据设施条件、服务保障能力自行确定。

  规范健康隔离观察程序。一方面,养老机构应设置隔离观察室,配置相应的防护用品、设施设备,配备必要生活和护理服务条件;另一方面,制定下发通知,要求落实“双从严、一严管”制度,即对京外返岗员工、临时外出就医老年人隔离观察从严,对京外返岗员工严格在外实施隔离观察,并从严管理。对不具备隔离观察条件的,由各区或协调属地街道(乡镇)政府安排隔离观察。

  强化外围保障

  确保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持续性

  加强防控物资保障。从2月28日起,市政府建立口罩日供机制,每天为全市7万名机构老人和员工逐人配备一只口罩,至今已为养老等福利机构发放1200多万只口罩。为透析、化疗的64名老年人及其陪同就医人员配备专用N95口罩和相应入院上门服务。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养老行业协会作用,为养老服务机构筹集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防控物资。朝阳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自2月21日就投入防疫抗疫工作,为养老机构搭建平台,建立人防、物防与智力支持机制,提供防控物资对接调配、专家远程咨询、风控经验分享。

  主动送医送药上门。指导全市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满足在院老人就诊、取药等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对需进行胃管等管道护理的老年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到机构上门插管、换管。对经医院或养老服务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诊断明确并需长期服药的老年人,全面落实由家属或养老服务机构指定工作人员持老年人医保卡到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代为开药。对于化疗、乙肝病毒等特殊用药老年人,通过缺药登记程序,落实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药拿药。对出现急危重症或需要放化疗、血透等情况的老年人,通过开设绿色通道,做好严密防护后安排急救车送医治疗,实现“小病不出屋、护理不离院、急症能应急”。

  加大疫情运营支持。印发通知,从提高社会办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标准、给予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补贴等七个方面加大支持政策,帮助养老服务机构减轻疫情带来的影响。按照每人每床500元的标准为472家养老机构发放3个月的疫情补贴,按照城区养老服务驿站每家2万元、农村幸福晚年驿站每家1万元标准为979家驿站发放3个月的疫情补贴,累计发放疫情补贴9992万元。

  加强机构老年人心理疏导。持续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通过开通24小时老年心理服务热线,推广视频探视、组织文娱活动等方式,满足封闭期老年人思亲之情,确保老人困难有解决、服务有保障。开设在线心理服务课堂,邀请心理专家为养老服务人员答疑解惑,疏解其心理压力。

  加大疫情防控宣传服务。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参与,争取老人、家属、机构、社会各方的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对内,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疫情防控工作视频部署会、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日报表制度等形式,将全市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政策宣传到每个养老机构;对外,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让全市老年人及家属了解疫情防控情况。截至目前,全市组织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3场,微信公众号推送疫情防控情况20余次,对12345、96156热线反馈的诉求和问题,随时分类分批处理。

  立足常态防控

  健全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新机制

  把握“封”与“放”平衡。强化分类管理,分级管控,针对养老服务机构属地疫情风险等级分类施策,区分社会大面积聚集疫情社区传播和散发病例,妥善把握封闭管理的“度”,动态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使之与风险等级相适应。既要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机构老年人的伤害,又要防止因机构封闭管理对老年人原有健康问题带来的次生灾害,坚决避免把封闭管理作为万能利器,切实做到封院不封老人。

  推动养老机构应急体制改革。加强民政与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协调,调整老年照护机构建设规范,提升防疫能力,强化功能分区组合、场地综合统筹,提高室外景观设计以及室内新风系统、卫生间风口、出入口设计的科学性,适应封闭化管理下内部人员“活得好”的需要;增加健康隔离观察场地,适应过渡腾挪的管理要求,让服务空间有弹性。对存量机构通过整改提升,优化空间布局,设置隔离观察区(或健康观察区);对新建养老服务机构统筹规划,建设规范标准的健康观察区及消毒室,并预留一定比例养老床位用于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建立常态化下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基本能力财政补偿机制和省市区级重大传染病防控物资战略储备库,同步调整机构收费项目,减轻机构防疫负担;探索加强养老机构疫情防控缓冲区建设,实现连锁机构院与院之间、区与区之间的空间统筹。

  调整机构星级评定标准。结合落实民政部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进一步调整优化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标准,在安全、服务项目、服务质量等评价维度外,将健康观察区设置、院内感染防护、远程医疗服务等机构疫情防控能力纳入评定指标,引导机构逐步适应常态化防疫要求。

  坚持机构与居家两手抓。目前,更多关注了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对居家养老防疫工作重视不够,而居家养老同样存在较大风险。智能时代下,老年人如何不被“信息化”阻断,如何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刷脸、出示健康宝,是化危为机的关键所在。下一步,应把更多关注点放在居家养老上,制定上门服务标准、居家支持服务规范等,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技,探索无接触式居家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助餐、巡视探访、照护服务等需求。

  抓住关键核心环节。应对无症状感染者和不明原因呼吸道感染的根本,是提升全员防控意识和若干核心制度的执行能力。应就社会福利机构内院感防控中的手消毒、戴口罩、健康监测筛查、出入管理、健康隔离观察、探视等核心制度出台行业标准并强制执行,加大人员培训,加快习惯养成,提高院感防控能力。探索适应常态化防控要求的探视方法和亲情关怀方式,设计从长计议、顺势而变的亲属探视形式,满足在院老年人的心理关爱刚性需求。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支持,着力探索建设互联网医院,对养老服务机构、居家老年人、农村老年人提供医疗支持,并做好与线下护理站之间的对接。明确应急处置背景下的特殊服务或医疗要求,在集中医学隔离观察场所里,对于失能失智老年人、重残人、困境儿童等特殊人群,针对其饮食习惯、照护习惯、服药习惯等,探索建立不同服务形态、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的应急服务档案。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9.25)


发布人:dbfa****    IP:120.244.81.***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