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范增而言。我就是一个老头子,说话你能听就听。不能听我就回家养老去了。而在我看来,范增就是另外的一个伍子胥。心怀天下然后只恨君主不听我的话。
楚汉相争,也是人心之争。项羽失天下,从范增离开时已经决定。
范增出山是为了啥
在古代,70古来稀。而范增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却想着要出山辅助君王得天下。这人要么是有病,要么就是有大智慧。70年了终于找到可以推翻秦帝国的明主,怎么不激动。他的一生见识了秦始皇从登基到统一六国的全过程,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者。
范增要出山的最关键点就是,项梁的队伍有得天下的机会。这一点和诸葛亮有所不同。诸葛亮当时还年轻又机会等待。但是范增没有这个时间了。
如果真的有人愿意让他发挥他一定去。
于是他参加了反秦大军,加入了项梁的部队。他的心里曾经衡量过,能够夺得胜利的只有项梁的楚军。也许他没有计算到,刘邦这个冉冉升起的新兴力量似乎将打破这一平衡。可是在风口最劲的时刻他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意见,
1)他建议应该顺从民众愿望,扶立楚王的后裔。这一点项梁做到了
2)在鸿门宴上要杀了刘邦,项羽没有做
3)面对楚汉相争,所有的针对性的防御政策以及更加激进的战术调整都有范增的记录,可以这么说,前方作战的项羽基本上是在亚父的协助上完成。
4)失去信任后,他就辞职回家
作为范增,他心理只有统一大业。既然不是你项羽可以统一天下的,我为何还要留着
出山是为了大业。回乡也是为了大业。
范增比谁都明白,项羽要输了。
亚父的名号背不动了
范增之死是被苗人用毒蝎刺伤。这种说法有一点道理。在辞职回乡的路上病发身亡。此时的项羽也已经陷入了僵局之中。这个局非常难解,因为当年放走的刘邦已经成长起来足抗衡天下。
范增觉得自己好像没有用武之地了。不如就走吧
亚父的名号,是当年为了报答自己的恩情给的。而范增这个亚父确实做到也很到位。
只是项羽最终还是没有听懂自己的话,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而自己这个名号也真的背不动了。
他放下了一切,就如同世界放下了他一样。
项羽失去了最后的依赖
“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希望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吧。”
范增真的走了。
刘邦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不是项羽不想用,而是两个人理念不匹配。
29岁的项羽在乌江边会想起 范增说过的话吗?
鸿门宴不杀刘邦,反受其害。
乌江没有说话,谁也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