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清朝至今已上百年之久,为何现在的一些农民还富不起来?
2020-10-05 19:23  浏览:37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多年来,中国农业承载着国富民强、安居乐业的历史发展变迁……

清朝年间,除了官府每天需要忙碌的工作外,对于农民来说,那跟现在也没啥区别,都很自由。农民想种地就种,所以闲人也挺多的,因此那时候多数农民都是难以富起来。而从清朝至今已上百年之久,为何现在的很多农民还是富不起来?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探讨。


“历史依旧、现代改革”

历史依旧是历史,而现代改革后,自工业革命以来,我国的发展、社会进步早已不再仅限于农业的支撑。从历史到现代现化建设进程,对于农业方面,科技、技术含量突飞猛进,粮食的产量连年倍翻。我国农业从自力更生以来,从以前解决温饱的难题到现代丰衣足食的生活,连年逐渐腾飞。

那么,现代改革后,科技化也突飞猛进,建设、农业都有着逐渐腾飞,为何农民还是很难富起来?主要因素以下解析:

“6个因素解析导致农民很难富起来的原因”

1、人口多,劳动力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又较少,机械化耕种模式低。

解析:中国14亿多人口,其中农业户口高达9亿多户,现阶段,中国总人口达到14.56亿,其中农业户口9亿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7亿多;全国耕地面积约18亿多亩;平均人均耕地面积1亩多,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粮食年产量在45000万吨左右)。其次,我国可耕作的土地面积广阔,但各地地势环境不一,有些只能人工耕作,机器无法进行。导致劳动力人口过剩。而拥有平地优势的农户,但又未采用机器代替人工,导致土地流失严重,肥地变荒地。有的有土地没法种,而有的想种没土地,这是很普遍现象。


2、农民所种植的结构过于单一,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步伐,农产品积压过剩,连年滞销,造成资源浪费。

解析:农民种植结构太单一,一时半会跟不上现代发展的步伐,且所种植出来的粮食、水果等蔬菜出现滞销现象,从而导致资源浪费,转化率低,种植经济效益降低,甚至不回本。

3、农产品价格过低,导致收支不平衡,无法适应不断上升的消费水平。

解析:农民种植需要投资各种成本的费用,例如种子、肥料、农药、管理费等,而农产品价格却不见提升,导致支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但生活上日常开销还是少不了,日常开支远高于收入水平。

4、部分农民相对文化水平较低,且思想保守,无法适应现代发展前进的步伐,偏于依靠种地生存的方式。

解析:农民相对文化有限,善于求稳的思想,很难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前进步伐,同时也对生活要求低,认为依靠种地才是适合自己的生活,不愿过多尝试一些新鲜事物。

5、老农民不再有劳动力,随之就失去了生活的保障,而正值壮年的年轻人要承担上养老、养妻儿的多重压力。

解析:农村老人,老了还是想在农村生活,而老了后又失去了劳动力,可作为儿女还是要为老人养老,加上养妻儿,多重压力下,也走不开,无法去工作,只能省吃俭用维持生活。


6、人口分散,呆在农村的年轻人少,老人劳动力有限,不得已丢光部分土地。

解析:在农村的年轻人少,且年轻人又分散,没能过多互相帮种,种不了太多土地,加上老人身体不便,只能丢些荒地,农作物收获少了,自然也就过着肌荒的生活,全靠年轻人外出补贴家用。

“想致富要多寻路,办法总比困难多”

下面总结如何改变,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1、农民想富起来,就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跟上科技发展的步骤,土地多的,该采用机器代替人工的要早实施,减少土地流失,从而提高种植效益。

2、农产品出售不能仅依赖当地,要懂得借助互联网推进,打造自己的品牌,减少农产品滞销现象,力求效益。

3、提高个人认知水平,多尝试新鲜事物,不要仅限于依靠种地,应多方面考虑,保证能够提高生活质量。

4、老人养老问题,有能力的尽可能带老人出去城里生活,这样有利于自己能够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养老和挣钱两不误。


以上总结出农民富不起来的因素,多少有一定存在的现象,同时也给出一定的有效方案,但并不是绝对,仅供参考。


发布人:2f3f****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