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运动营”在共读《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些书友觉得写的有些啰嗦。为什么一篇文章就可以写明白的非常整本书?西方的写法大都有类似情况,我暂且不评价,但我认为书中介绍卢曼如何写卡片的方法值得借鉴。其核心就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理解、思考后用自己的话写出一张张卡片,每张卡片一个主题,逐渐在卡片之间建立链接,逐步形成自己对某一领域的洞见。
为什么要读书?我想无论读书运动营的宗旨是还是大家的意愿,都是想通过读书能够发生行为上的改变,修炼更好的自己。读书营要求书友读完一本书要写一篇笔记方可继续申请新书,也是出于这个目的。读书营给读书笔记设置了三段论,就是借鉴了《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内涵,下面结合这本书以及古典倡导的“善思会写”写作方法,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供各位书友参考:
先谈谈心得笔记的第一部分:原文摘抄。
很多书友读书时都喜欢对文中的部分段落或金句记录下来,以便以后重复学习或在写作中引用,小程序设置的这一个段落,就是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便利,大家可以摘抄某一个有共鸣的段落,也可以摘抄 有触动的一句话,在一本书结束以后,小程序还提供对外导出功能,这样就能使大家平时的积累转化为长期的资料。摘抄的内容不建议多,一次聚焦一个主题或观点。
再谈谈心得笔记的第二部分:个人体验。
为什么有人看书时感觉很明白,但自己想说又表达不出来,就像《跃迁》里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找,别人一说都看过,只好感叹,你讲的真好。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的理解。设置这一段的目的就是想让书友把摘抄的内容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写哪些内容好呢?
一是借鉴费曼学习法,用自己的语言把摘抄的原文意思写出来,语言要简单,不要堆砌抽象的概念,可以用类比方法或者讲故事方法,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二是要结合着自己的阅历去重构,用自己旧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先形成知识点,然后使新旧知识之间链接成知识晶体,就会对某一领域形成自己的洞见,也是智慧形成的过程。可以谈自己原来错误的认识和读了以后的正确感悟,用词上可以使用“不是……而是……”,“过去常常……现在应该……”,“大家都认为……其实……”比如:读书学习不只是用眼睛看,而是应该同时调动多维度器官”。也可以加入个人体验,这个体验既可以是自己的,比如“我有一段经历……”,也可以是别人的,比如“我听过一个故事……”,还可以关联以前看过的书,关联的领域跨界越大认知越大,比如:“有一本书说过……”。只有经历了个人体验这个过程,你才能对书中的概念或观点能理解、能复述、能迁移和能应用,真正做到内化于心。
最后说说心得笔记的第三部分:下步行动。
有的书友说我看了不少书,“道理都懂,但就是过不好一生”,为什么?就是因为只读不做。读书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使自己有积极的变化。前两段解决了知道的问题,这一段的设置就是促使书友们行动起来,从“知道”到“做到”,力求知行合一,让自己从平凡走向卓越。如何写呢?
一是列出的行动计划越具体越有可能执行,比如学了“利他的途径是创造价值”,那可以把下一步的行动定为:每天在读书群发一段能给人带来启发的书摘或心得笔记,这就具有可操作性,有行动时间、有行动内容;
二是可以针对某一场景。比如“当……的时候,我可以……”。比如你看了今天的文章后,不要写:当我读书的时候我就写心得笔记,而是写:当我看到一句有感触的话时,就马上停下来写心得笔记,后面这句话才是真正有效的下步行动,因为它有一个场景作为触发。
三是可以写一个习惯,每天或者每周做什么什么,比如:我每天走1万步,每周至少写一篇心得笔记。
四是项目式的写法。比如,我决定最近每个周末抽出半天的时间,思考一下自己能做成什么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情。
写笔记的时候最好是一次一个主题,文字也不需要长篇大论,所以我建议“笔记”改为“写卡”,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制作一张张知识卡片。刚开始写可能会花费一点时间,但是前面记录的越困难,后面对知识的提取就越容易。有远见的书友如能按照这三个方面,就是从读到知到行的全过程,每天坚持写、持续写,既可以留下一段读书的宝贵资料,也会极大的提升领悟力、行动力和写作力,在不知不觉中升华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在这本书结束时跟大家聊这些,就是想让书友的阅读能通过写卡成为个人最好的投资,在新一期读书中能有更惊喜的进步。
亲爱的书友,您是不是要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