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020-09-28 09:44  浏览:967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之家”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之家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李建永

  那是数十年前某个秋天的傍晚,全家人吃罢晚饭,围坐在土炕上闲聊天,其乐融融。大哥突然问父亲,您说社和秋分是不是一码事?父亲显然没有心理准备,迟疑了一会儿,慢吞吞地说,春分、秋分就是社。大哥接着说,今天出地听生财老汉说,“先社后秋分,来年好收成”,可见社和秋分不是一回事。

  大哥年轻时身体精壮,孔武有力,干农活不惜苦力,耕种锄镂,割田打场,一样不差,但在父亲眼里,大哥却是一个只懂得“庄户人,不用问,别人做甚咱做甚”的缺乏计划谋略随大流的“二把刀”。在我们这个只有七百多人的小村庄,村南头的生财老汉是个受人敬重的“庄稼把式”,村北头的“把式”就数父亲了。既然称得上“庄稼把式”,自然对各种粮食轮作、何时下种、何时开锄、何时收割样样在行,而且对与农事相关的节气和节俗也件件门清。今儿个聊起社与秋分的话题,大哥抬出生财老汉“压”父亲,父亲满心不悦。

  正因为父亲当年的不悦,促使我多年来一直把社这个问题挂在心头,不仅留心收集与社有关的民俗资料和史籍典故,偶有机会还会拜访农业专家和民俗专家,与之探讨春分、秋分与社的关系,乃至于社的民俗节日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可以说,社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感恩节”。

  在古人看来,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莫大于祭祀和战争。《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通过祭天、祭地、祭山川诸神、祭祖宗等活动,以达致“求福报功”“报本反始”之目的,从而祈盼获得天地山川诸神乃至于祖宗的护祐恩庇,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富足,国家鼎盛。在上古农耕社会早期,国家最宝贵的生产资料和战略资源,就是土地和粮食,因而祭祀“社神”和“稷神”,成为最隆重的礼节仪式。据现存史籍中最早出现“社稷”的《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东汉郑玄注:“社稷,土谷之神,有德者配食焉:共工氏之子句龙,食于社;有历山氏之子曰柱,食于稷。”《礼记·郊特牲》亦云:“社者,土之神;稷者,谷之神。”有土地,有粮食,养育人民,繁衍生息,不就构成“江山社稷”——即国家的基本要素了吗?

  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自夏以上祀之。”也就是说,祭社活动早在夏朝以前就开始了。又据《礼记·祭法》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东汉蔡邕《独断》记述得较为具体:“社神,盖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能平水土。帝颛顼之世,举以为土政,天下赖其功,尧祠以为社。凡树社者,欲令万民加以肃敬也。”勾龙与句龙乃同一人,均读作勾龙。依蔡邕之说,勾龙是颛顼帝之世的“土政”,那么勾龙是一位距今约有4500多年前的人物;而勾龙又是在尧帝时“祠以为社”,那么勾龙被尊为“社神”亦有4000多年之久。勾龙之所以被万民敬仰奉为“社神”,是因为在那个古远而洪荒的时代,是他率先发明了平整土地的方法,可以大面积开垦田地,耕种灌溉,大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革命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世世代代造福于黎民百姓。

  关于尧、舜、禹时代如何祭祀“社神”,由于年代古远史料缺失,故付诸阙如。而有关夏、商、周时代的祭社活动,古籍均有或详或略的记载。譬如《史记·周本纪》对周武王灭商之后,于次日举行的盛大祭社仪式,记述得较为详细。到了夏、商、周三代,已经在特定的地点种植特定的树木,作为“社主”供人祭祀。据《论语·八佾》记载:“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宋代邢昺疏:“谓用其木以为社主。”史料显示,至晚在周代即已经开始分别祭祀春社和秋社,地方官员趁祭社集会的时机颁读政令,使民众广为知悉。《周礼·地官·州长》云:“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法。”唐代贾公彦疏:“岁时,谓岁之二时春秋耳。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者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故云祭祀州社也。”州是周代基层行政单位,以二千五百家为州。祭祀社神的供品大多“出于民之所自供”,故在民间形成祭社的节日——春社与秋社。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咏唱的是春社。“明朝逢社日,邻曲乐年丰。”吟诵的是秋社。神奇的燕子,都是春社而来,秋社而去,故称社燕。春社和秋社,并不像二十四节气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日子。春秋二社,都是动态的,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偶尔也会与春分或秋分重合。由于“社神”属“土神”,“十天干”中以“戊己”为土,故祭祀“社神”取阳土“戊”日。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二社日》讲:“《统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也就是说,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今年在公历3月16日,即农历庚子年二月廿三,戊午日,春分前四天);秋社,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今年在公历9月22日,即农历庚子年八月初六,戊辰日,跟秋分同一天)。俗话常说,冬至当天数九,立秋(立春)五戊为社。古人把社日看得很郑重,也过得很隆重。这可以从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窥见一斑。历代咏社诗最负盛名的是唐人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罢,家家扶得醉人归。”

  有意思的是,古人因祭祀“社神”、庆祝社日而集会,并称之为“社会”。这是社会一词的最早来源,也是我国社会形成的雏形。譬如唐代诗人柳棠有句:“未向燕台逢厚礼,幸因社会接余欢。”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大体上需具备三个条件: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一定的文化。而古代的社,完全具备这几个特点,只是“具体而微”而已。《管子·小称》云:“古者群居二十五家,则共置社。书社,谓以社数书于策。”唐代司马贞为《史记·孔子世家》索隐:“书社者,书其社之人名于籍。”是啊,群居置社,册名于籍,这不正好是一个小型社会——亦即相当于今天的村镇、社区吗?

  我打小就听父亲念叨 “社前社后,种谷点豆”“社前社后没生田,社日有雨是丰年”等俗谚,也知道“山怕白露川怕社”,特指家乡山区和平川的庄稼霜冻时间;但并不知道社的来历与含义,因为父亲对此亦不甚了然。由于几十年来的特别留意,加之十多年前撰写《母亲词典》的需要,我把春社、秋社、数伏、数九以及二十四节气等农历时令节俗,基本上捋了一遍。总想抽点宽裕的时间,跟父亲唠一唠有关社的话题,同时也好为大哥“平反昭雪”。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某日大清早父亲推醒我说,你说想陪大去散步,今儿个去不?我说好呀,便陪着父亲上街溜达。我对父亲说,等明年春暖花开,搬上大和妈去坐一回飞机,了个心愿。父亲说,不了,飞机和汽车也差不了多少,就是圪栽少一点呗。圪栽是家乡土话颠簸的意思。

  本打算接父母坐飞机过来住一段日子,陪着喜欢听戏看景的父亲各处走走,特别想陪父亲到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看看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祇、由五色土组成的社稷坛,与父亲细细聊聊社的来龙去脉,告诉父亲老古以前的《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之大意,为父亲讲讲孔传“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立社”;还想与父亲展开谈谈“社在春分前,必定是丰年”“先社后秋分,来年好收成”之类的问题。没成想第二年初夏,父亲在生病两周后,突然离开我们。对于一个一生热爱土地的“庄稼把式”,他的儿子未能将准备好的关于社的话题,与老人家作一次掰开揉碎的深入交谈,不能不说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9.28)


发布人:83ee****    IP:139.201.35.***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